开拓进取服务涉外法治建设 守正创新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法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正式成立国际法学院。学院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学校“双一流”建设方针,持续深化涉外法治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模式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理论研究重镇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地。
坚定立场,讲好中国涉外法治故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涉外法治教研工作应当积极回应国家话语体系建设,通过涉外法治叙事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文明。一方面,这需要涉外法治教研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指导,在涉外法治价值追求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又要求涉外法治研究立足本土经验,在对接国际规则过程中系统提炼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智慧,构建具有原创性的涉外法治自主知识体系。作为走在国内前列的国际法学科团队,始终聚焦“提高中国国际规则话语权”这一核心命题,并在相关前沿领域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随着国际法学院的成立,学科团队将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推进涉外法治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加强国际学术对话,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涉外法治思想理念。
明确目标,开拓视野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涉外法治工作,根本目的是用法治方式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赓续“红色基因”的现代化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觉将教研工作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国际法学科团队在努力开拓国际视野、学习国际先进理论与实务经验的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法治需求,以中国利益、中国需求为工作导向,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参与了《对外关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民事诉讼法》《外国国家豁免法》等国家重大立法工作、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司法决策咨询工作,并多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建议工作。国际法学院的实体化建设,标志着学校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进入新阶段,依托学院平台,学科团队将加强自身国际化建设,学习和对接国际先进经验,持续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全球善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南智慧”。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助力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持续推进。通过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已系统构建包括教育部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国际法教学团队、多门省级一流课程、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多层次育人平台体系。面向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需求,国际法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培育学科课程体系,开发特色专业教材,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库,拓展国际化实践平台,打造贯通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强于理论、精于规则、善于实务的高端法治人才。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