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教育承担着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光荣使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国家队”和法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中南大法学学科要在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上当标杆、做表率,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阵地,全面提高法治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思政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加快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化。紧扣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主线,不断深化法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师资培训,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纳入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不断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群,同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选修课程,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讲义》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紧跟国家战略,探索法学教育新范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为深化法学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巩固拓展全国首批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成果,着力打造卓越法治人才的新型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推广仿真实验教学方法和虚拟教研室建设,不断推进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创新。聚焦高水平平安中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重大发展战略,紧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前沿领域、关键领域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需求,统筹推进法学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重点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大力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持续抓好《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贯彻落实,注重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共建法学创新教育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促进法学教育与法治实务相互融合。主动争取法治工作部门的支持,探索建立优秀实务专家到高校任教以及到智库开展研究制度,畅通渠道破除人才双向交流体制壁垒,不断拓展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机衔接。拓展法治工作部门协同育人的多元实施路径,邀请法治实务专家参与法学院校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法治实务工作对人才的需要,并结合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特点,提高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比重,制定订单式、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招培就”一体化。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