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长、党委副书记 朱方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中南大篇章。
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高等教育被赋予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学校面临双重发展任务,既要实现规模扩张的适应性发展,更要完成质量跃升的内涵式发展。这一过程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成为破除发展瓶颈的关键变量。
二是应对内外挑战的必由之路。在“两个大局”历史交汇期,高等教育面临三个重要转型:全球治理格局重构要求强化国际话语权建构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人口结构变迁倒逼教育资源配置机制革新。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我们必须通过改革适应新形势,既要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又要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竞争、支撑强国建设的一流人才。
三是落实上级部署的必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等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涵盖学科建设、评价改革、人才培养等多项重要任务。因此,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方向与重点任务
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必须锚定一个目标,处理好两个关系,做好三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锚定办学目标。即建成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改革的基准和航标。
二是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方面要处理好拥护改革和投身改革的关系,要在改革中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既要从思想上支持改革,又要将改革各项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主动性,不能做改革的旁观者、局外人。
三是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破除思想壁垒,凝聚改革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最深处、最根本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破除“不敢改、不愿改”的惰性思维,将“要我改”转化为“我要改”“我来改”。二是推进机制改革,激发发展动能。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以人事改革为牵引,深化学校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学校发展的战略体系、目标体系、责任体系、计划体系、预算体系、资源配置体系、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体系、监督体系等九大体系。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理顺体制、厘清责权、激发活力,以规范的制度赋能学校发展。三是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改革落地。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公平正义求真务实的价值导向,弘扬追求卓越干事创业的奋进精神,坚持系统思考综合推进的工作方法,推进管理重心下沉前移的工作模式,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基调,以钉钉子精神确保学校各项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今年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根据“一年布局、三年成型、六年成势、十年建功”的规划,学校未来中长期的关键业绩指标,应当从今年开始进行全面谋划、科学设定。
一方面立足当下,绘就三年愿景。未来三年,学校将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着力点,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让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系统完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学科设置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呈现新风貌,形成一批一流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效提高。
另一方面,着眼未来,改革无止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目前的改革谋划,必须面向未来,至少要持续到国家建成教育强国之时,持续到学校基本建成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之时。届时,学校内生动力将全面被激活,科研创新、人才引育等核心指标实现量质齐升,办学实力获得广泛认可。
我们要坚定“非改不可”的信念、诠释“非我莫属”的担当、共创“非常期待”的前景,以追求卓越的奋进姿态推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力拼出中南大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共同创造属于中南大的美好明天。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