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浪潮奔腾不息,奋进的脚步永不停歇。
作为一所由党创办的人民的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经七十七载波澜壮阔的岁月征程,始终在改革奋进中成长壮大。从建校之初在荆棘中艰难探寻前行路径,到如今朝着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加速前进。
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都闪耀着改革的熠熠光辉每一次改革不仅是对时代发展需求的精准呼应更是朝着卓越未来奋勇迈进的坚实步伐。
峥嵘初启革新潮:学校早期的改革探索
▲1948年7月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张际春等人研究成立中原大学的问题
学校的前身中原大学于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应运而生。它本身就是教育思想改革的结晶。作为一所具有“抗大” 特质的短期训练学校,中原大学旨在快速培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其办学模式极具开创性。
正如首任校长范文澜所言:“它不拘泥于常规学校的形式,也不刻板设定院系课程与学习时限;秉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灵活创造各类新颖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经过短期培训后,便能奔赴工作岗位,肩负起赋予他们的革命使命。”
可以说,自创立之日起,开拓创新的精神便深深融入了中原大学的血脉之中。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195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浪潮中,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石,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宣告成立。两所学校一方面切实贯彻教育部“边学边干”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改革,致力于打造新型正规的财经学院与政法学院。
▲中原大学首任副校长潘梓年的讲话《迎接新的历史任务前进》刊登于《中南财院通讯》创刊号
中原大学首任副校长潘梓年(时任中南高等教育管理局局长)在中南财经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迎接新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重要讲话,着重强调“我们要强化自我革新,始终紧跟客观事物的发展步伐奋勇前行”。
▲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时期开展教研活动
▲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时期开展教研活动
随后,两校将“改造”的要求全方位落实到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等各个环节。
中南财经学院
中南财经学院构建起一套包含课堂讲授、自习与辅导、课堂讨论与实习、生产实习、考试与考查、毕业论文及答辩等多个环节的完整教学体系。
▲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时期学生上课
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学院推行教师全面负责制,切实做到“既管教,又管学”,“既管教书,又管育人”。
一系列改革举措成效显著,例如:1958年由赵德馨、周秀鸾、彭雨新共同编写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成为我国第一部由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推荐使用的中国经济史教材。
风雨兼程志不休:改革的坚守与突破
湖北大学
1958年,学校步入湖北大学时期,教育改革曾被置于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位置,先后出台《湖北大学教学改革十项措施(草案)》《1960—1962年教学改革规划纲要》。
▲湖北大学农经系学生在农村撰写调研报告
▲1959年10月,湖北大学召开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湖北财经专科学校
1971年,学校进入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时期,成为全国原有18所财经院校仅存的“一所半”中的“半所”。在这段极为艰难的岁月里,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为办学创造条件,以办短期培训班为主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财经管理类专门人才。学校还顶住当时社会舆论压力,早在1973年就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
▲财专教师与学员讨论教材建设
乘风破浪启新程:高举改革的旗帜
湖北财经学院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高等财经教育事业迎来改革与发展的黄金机遇,学校的专业改造、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学术研究等学科建设工作得以迅猛开展。
▲湖北财经学院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在教育管理改革方面,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制定各部门、单位的工作规范,明确责任范围。明确党政分工,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包括定员定编定岗位职责、对干部进行考核评议、把干部的“德”“能”“勤”“绩”与奖惩挂钩的制度。在部分系实行系主任民主选举及任期制。扩大系一级行政自主权,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系一级单位及系主任在教学、科研、人事、财物上基本上有了与工作责任相对应的权限。建立完备的教学及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教师实行工作量制,制定《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教师工作量超额酬金试行办法》。出台《科学研究管理工作条例》(试行)、《奖学金试行办法》等管理制度。总务后勤部门实行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管理办法。
▲摘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
这些改革措施立竿见影,充分调动了干部、教师、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平均主义的 “大锅饭”,让各部门焕发出蓬勃生机。
▲中南财经大学更名庆祝大会
中南财经大学
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改革”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实现办学水平飞跃”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南财经大学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展览
学校相继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1986年,所有本科专业从学时制转变为学分制。
1987年,推行标准化考试制度、本科生分流制度、青年教师下派锻炼制度。
1988年,在财政、税收、金融三个相关专业试行 “按系招生、分类培养” 的全新方案,并实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
同年,学校召开更名后的首次党的代表大会,校党委书记李渭清代表第一届校党委向大会作了《加强和深化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财经大学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围绕深化学校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明确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教学改革、抓好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工作等配套改革任务。
▲摘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
▲中南政法学院恢复建校开工典礼
中南政法学院
1984年12月,中南政法学院复校。在复校庆典上,时任司法部副部长朱剑明在讲话中指出,中南政法学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法学教育改革。”
在领导体制改革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院长负责制。在教学改革方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使高等法学教育的层次结构更趋合理,要使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后勤工作改革方面,要进一步贯彻为教学服务的方针,逐步实现后勤工作的社会化。
“总之,要通过改革,努力使我们的法学教育更好地为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为‘两个文明 ’建设和法制建设服务,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
——时任司法部副部长朱剑明
▲摘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
▲中南政法学院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
学校深入贯彻司法部党组“一起步就改革”的要求,自复校起便全力投入教学改革。在招生规模、教学管理制度、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等诸多方面,均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的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教学为核心,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开发创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并重;从单一的法学学科,拓展为法律、经济、外语的复合型多学科专业;从侧重本科教育,发展为涵盖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格局。
合璧共进谱新章:新世纪的改革跨越
2000年5月26日,同根同源的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一合并是国务院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大决策与显著成果。
▲学校合并成立大会
学校甫一成立便确立了“稳定、改革、发展” 的六字方针,将改革视为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唯一出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校持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财务资产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起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契合的内部治理结构,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有力推动下,学校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于2005年成功跻身 “211”工程院校行列。
从学校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始终是学校砥砺前行、不断突破的核心驱动力。
2002年第一次党代会强调“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次党代会突出“坚持改革创新 促进科学发展”,2014年第三次党代会着眼“深化综合改革 推动内涵发展”,2020年第四次党代会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出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初心如磐向未来:改革传承与新时代展望
2025年1月8日,学校召开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再次聚焦深化改革为学校发展明方向、理思路。
▲校党委书记侯振发在学校五届五次“两代会”上讲话
校党委书记侯振发在会上强调,推进学校新一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定力和意志,始终把握守正创新。要提振信心,通过改革创新,把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独特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坚定决心,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新事,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让学校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力争上游。要强化示范引领,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改革创新工作;凝聚改革共识,让广大师生员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最大限度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要把握好推进改革中“谋”和“干”、“远”和“近”、“点”和“面”、“稳”和“进”的关系。
▲校长、党委副书记朱方伟作学校工作报告
校长、党委副书记朱方伟在学校工作报告中指出,新一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解放思想、担当奋斗、改革创新,为回答“教育强国建设,中南大何为”谋好篇、布好局、强基础、迈大步,不断彰显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南大担当。他强调,要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人事改革为牵引,深化学校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学校发展的战略体系、目标体系、责任体系、计划体系、预算体系、资源配置体系、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体系、监督体系,积极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学科建设提质升级工程、强师筑基工程、科研与社会服务提质工程、对外开放深化工程、内部治理提升工程,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到育人机制的改革完善,再到管理体制的优化调整……变的是改革的具体举措,而毫不动摇的则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学校始终秉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宗旨,践行与时俱进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用一次次守正创新的改革探索,为学校这艘巨轮扬起更为强劲的风帆,助力学校在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浩瀚海洋中破浪前行。
我们深信在“改革”这一永恒主题的引领下,学校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