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安源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发祥地,在那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安源地委党校。而这所党校的创办人正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汪士楷教授。
汪士楷,又名汪泽楷、杜竹君、万武之、杜叔林、杜敬斋等。大革命时期历任中共安源地委书记、豫陕区委书记、豫区区委书记、两任湖北省委组织部长、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一、在实践中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汪士楷于1894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书香之家,父母开明,颇有进步思想,尤其注意培植青年的教育事业。1916年春,他从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与李味农为同窗好友,并结识了毛泽东、萧三等一批进步有为青年。
1918年9月,汪士楷来到北京,打算自修后报考北平大学。在自修期间,他读到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等书籍,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进而开始探求社会科学的“灵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9年春,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汪士楷决定赴法国勤工俭学,即进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法文。同年12月,汪士楷与聂荣臻、汪泽巍等158人,乘船从上海启程前往法国。在法国期间,他加入法国共产党,并参加了以“实行社会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工学世界社”的组织工作,任干事。他还参加了蔡和森等人组织发动的声讨中、法反动派迫害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为求生存权和求学权而举行的“二·八”运动和“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任蒙达尼驻巴黎发言人之一及总代表。从这些斗争中,汪士楷认识到否认政权的无政府思想的错误,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并于1922年在法国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3年2月,在中国少年共产党巴黎代表大会上,汪士楷当选为执行委员,并按当时规定,自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当时,周恩来为书记,汪士楷是学运干事。
1929年11月,汪士楷因追随陈独秀参与“托派”组织活动,被开除党籍。之后,他依旧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凭借深厚的法语、俄语基础,翻译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括马克思著《哲学之贫困》(1929年)、《马克思恩格斯政治论文集》(1930年)、波克洛夫斯基著《俄国大革命史》(1929年)、保罗·路易著《印度民族革命运动》,编译《印度政治经济状况》(1930年)等书籍。并先后在北平、桂林、南宁、长沙等地任教,积极奔忙于抗日救亡活动。
二、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
1923年10月,汪士楷受中共中央指派,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学习期间,恰逢李大钊在东方大学向中国留学生作形势报告。汪士楷深受鼓舞,要求提前回国工作。1924年秋,汪士楷来到安源任地委任书记。当时,安源的党员人数达到了198人,占全国党员人数的五分之一,是全国党组织中工人占比最多的地方党组织。
随着党员人数剧增,党中央更加重视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养的现实问题。1924年,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提出“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安源党组织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提出要特别注重“无产阶级教育的旨趣”,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阶级觉悟”“训练战斗能力”,并于1924年11月召开党、团地委联席会议,决定“合办党校”。同年12月,安源党校在安源一个名叫“八十间”的房子里(后搬至张家湾安源工人子弟学校内)正式创办,由地委书记汪士楷兼任校长并亲自授课。地方党委领导兼任党校校长,这也成为后来创办党校坚守的一条成功经验。
安源党校在办学中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党性原则,围绕党早期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对“工友同志”和党、团员进行“政治的教育”,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的状况。同时,注重从学员知识水平实际出发,设立初级班和高级班分班教学。针对学员的差异分层次进行“特别训练”,加强“内部组织训练的教育”,使学员“精神遂为之一振”。为保证教学质量,安源党校为学员选派了优秀师资力量,教员除了刘少奇、汪士楷,还有萧劲光、任岳、胡士廉等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共产党员,他们革命信仰坚定,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训练,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较强,也是中国共产党办党校的骨干。
据不完全统计,在持续9个月的办学中,安源党校有学员近90名,为党培养了一批工人运动革命骨干。如曾任安源地委书记的刘昌炎,曾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安源市总工会委员长的周怀德,曾任湘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袁德生等,遗憾的是,他们都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牺牲。
三、在党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汪士楷不仅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党校。还直接、间接参与了党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1.介绍邓小平入团
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建立后,尚处于秘密状态。执委会有选择性地给骨干分子布置发展团员的任务,汪士楷得到了这样的通知。当时,18岁的邓小平在哈金森橡胶厂制鞋车间。工休日或上班闲余,邓小平很少出去,总是从别人那里借来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在静处阅读。在居住的木棚里,常常发生一些表达各种思想的谈论和争吵,邓小平每每在一旁认真听,有时候也说出几句引人深思的“总是站在社会主义思潮一边”的话。这给汪士楷印象很深,使他从心底感到:这是一个思想活跃、追求进步的有为青年。按照组织章程,加入“少共”须要两个介绍人。汪士楷找到萧朴生,讲了邓小平的情况,萧欣然应允。
2.在毛泽东转兵井冈山的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1927年8月中旬,湖南浏阳工农义勇队(即其后的工农革命军第3团)进入江西高安后,县委书记潘心源派宋任穷同志赴南昌向江西省委请示部队到底是追赶叶贺大队还是留在湘赣边界参加秋收暴动。汪士楷听完宋任穷的汇报后,对他讲道:“你来得正好。听说秋收暴动的队伍正向莲花退却,你去告诉毛泽东,要他们退到赣西的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的组织,有我们党领导的几十支枪。” 接着,汪士楷用药水写了一封密信,要宋任穷携信去追赶毛泽东的部队。
毛泽东在这之前对井冈山这一地方,有两次了解的机会。一次是1927年3月下旬,在衡阳区委听李少山讲到“金刚山”;另一次是秋暴前夕的张家湾军事会议上,听到第2团团长王兴亚讲起井冈山,讲起袁文才。但仅仅是知道有这么个地方,还没有到那里去的意识。汪士楷在密信中明示“应退赣西宁冈”,恰合时机的点拨,使毛泽东的思考更全面和成熟,于是决定转兵宁冈。
3.促成长沙和平解放
湖南解放的前夕,汪士楷凭着他在教育界的声望以及与湖南军政首脑陈明仁是至交,积极配合我党我军的工作,不失时机地在陈明仁面前进言鼓动起义,并从实际中加以襄助,对促成程潜和陈明仁起义,和平解放长沙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时汪士楷暂居醴陵,陈明仁亲自驱车至醴陵,与汪士楷详谈两天两夜。事后陈明仁派车将汪士楷全家接至湖南长沙,以助其起义的筹划。汪士楷与陈明仁是同乡,1939年至1940年任陈明仁私人顾问。1949年8月3日下午,陈明仁约集汪士楷等人在麻园岭住地共商草拟宣告起义电文稿。8月4日,由程潜、陈明仁领衔发出起义通电。宣布率领全湘军民,正式脱离广州政府,加入中共领导之人民民主政权,与人民军队为伍。
新中国成立后,汪士楷先后任克强学院院长(1949年8-10月)、民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5月-1950年3月),并积极发动几院合并。1949年8月入湖南大学任教授兼校图书馆馆长。1953年,他由湖南大学调入我校(原中南财经学院),先后任研究处编译室主任、图书馆综合资料室主任。1959年12月病逝于湖北潜江。
参考文献:
1.刘可风.岁月如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回忆录[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2008.
2.张丹.安源党校践行党校初心的光辉历程. [N].学习时报,2022-4-28(2)
3.梅仕灿.我党早期创办的党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06-30
4.邵蔚旸.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党校创办史的经验与启示[J].党史博采(下),2020,No.630(09):17-18.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