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待抽签,开赌!”这种玩笑话已成大学生每每选课时的常态:孤注一掷,要么皆大欢喜,要么愁眉苦脸。对于选课成“抽盲盒”这一现象,学生记者对各学院学生和老师进行了深入地采访。
想当然?道听途说?——“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我的课程内容”
据了解,各年级学生一般通过询问熟人或浏览网上各大平台上师兄师姐们发表的学习感受来提前了解课程。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魏家欣表示,无论是熟人介绍还是网上评价,都主要针对于老师的考核方式和给分情况。哲学院研究生韩悦琰表示,学生在网络上对课程的讨论大多是问答式的短平快信息,只能了解到主观性较强的结论。中韩新媒体学院大三学生张钰媛发现,有的学生可能因为老师上课严格,最终成绩被“卡绩点”而诋毁某一门课,同时也存在有的同学会过度吹捧某课,但该门课程实际很一般。外语学院大一学生占玟表示,在网上查找信息时,帖子往往是依据热度推送,“有些帖子同质性强,很浪费时间。”占玟还发现,部分课程老师会要求同学做展示或回答3-5次问题才能拿到比较高的平时分,可是存在有些内向的学生不敢回答问题,这就可能导致每个学生对每个老师的评价差异较大。
针对上述现象,会计学院大二学生叶箫儒跟我们分享了她的亲身经历:“我大一第一次选课的时候不了解各个课程,甚至不知道网上的评价,所以全凭兴趣选了一门鉴赏电影的课程。结果上课前夕才听说这个老师很‘雷’,想跑又跑不掉。”但叶箫儒表示,经过认真地学习后,她发现这位老师讲课逻辑清晰,内容专业有趣,“期末考试就是他上课讲的作品,老师给了我99分。所以大家说他‘雷’可能只是因为他教学方式比较严格吧。”刑事司法学院大二学生王铭妤表示:你的老师决定给分的下限,你自己的能力决定给分的上限,所以给分这个事主要还是看学生个人表现。”她笑着说,“但我也因为不够了解课程而‘踩过坑’。有一次只打听到了老师人很好就选了一门经管法的课程,但是课程偏专业,内容比较难,导致我上得很吃力。”金融学院研究生韩孝本学期选修了高级人工智能技术,网传老师讲解较为专业,涉及内容也会较为复杂,但是由于选修该门课程学生多为非本专业学生,导致老师的讲解也较为浅显,未能达到他选修该课程的期待。除此之外,统计与数学学院大一学生朱怡萱表示,身边有高中纯文科生的同学因选课信息不够充分,选到了某一门理科性质极强的课程,导致上课压力很大。
“盲盒”现象不仅令学生们迷茫,也让老师担忧。“一节课下来,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全神贯注地听,上课的反响和成果都是满足我的预期的。但我认为,大多数学生选我的课时,并不了解我的课程内容。”会计学院黄洁莉老师给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为“新时代大学生美商教育与职场沟通”,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叫“职场形象与商务礼仪”,“他们可能以为‘形象’就是化化妆,买衣服,‘礼仪’就是怎么打招呼之类的。但其实我的课程是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所教授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黄洁莉表示,作为授课教师,能够充分理解教务部工作的不易。但如何让大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找到专业课和通识课的平衡”,全面发展,不留遗憾,仍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求高分?盲目跟风?——“学生要知道自己要选什么课”
破解选课“盲盒”现象,需要学生选课时端正心态,勤学真知;需要老师提升课程质量,加大宣传力度;需要学校将选课信息透明化,提供技术支持。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熊卫认为,学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知道自己要选什么课。“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有较清晰的规划;另一方面,不能盲目跟风,因为有些‘热门’、‘冷门’的认知是有偏差的。理性认知所读专业及相关课程的真实价值和社会需求,是学生在选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同时,熊卫鼓励学生除了询问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提前去试听,从而对某一门课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法学院陈敬刚老师认为,除了问同学,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务部选课网站上的课程简介,通识课相关的教材或者与通识课相关的一些发表过的文章和线上示范课程,如智慧树、中国大学生慕课等平台来提前了解课程。陈敬刚表示,由于学生们对成绩以及绩点方面有一定要求,所以现在通识课程在给分方面趋于宽松化。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学校可以加强老师给分规范来避免分数普遍偏高的情况。同时,老师要练好基本功,要站稳讲台,将课程理论的深度与趣味性有效地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有所得。
针对提高通识课课程质量问题,教务部运行办陈国威主任表示,学校近几年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增加课程供给,校际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渠道持续增加通识课开课课程数量。2023年,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教务部创新推出38门“微课程”,强势推出《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系列通识选修课程,每次课程邀请跨学校跨地域的专家学者,为我校学子讲授跨学科课程,目前已成功开设两期,吸引了400余人次学生选课。本学期“三百”课程将继续开设第三期,并有幸邀请到两院院士为学生授课。学校也已通过新版综合教务系统推出“课程简介”和“教师简介”等信息,学生可在选课前提前了解课程相关信息,便于学生选择心仪的课程。未来会进一步敦促开课单位和任课教师完善教师简介和课程简介中的相关信息,并计划在简介中补充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有效信息,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选课时关注的主要问题。同时,陈国威鼓励学生在评教中填写“主观评价部分”,让更多人在选择通识课时有更可靠的参考依据,教师也可据此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要理性!双向奔赴!——变选课“盲盒”为知识订制“宝藏”
针对教务部选课安排问题,教务部副部长柳正华表示,教务部将会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根本的选课管理理念,倾听学生的声音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同时,他也希望学院教师和辅导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课态度和理念,以期实现教务部提供优质课程和学生积极选课的双向互动。柳正华认为,当下我校的通识课课程数量理论上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选课需要,未来学校将会在提高课程质量与水平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他介绍,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培育,目前我校已形成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库,主要有国家级一流课程41门,省级一流课程76门,上线各类平台在线开放课程90余门。本学期,学校将会在这些优质课程资源基础上推动实施“优课优酬”,进一步扩大优质课程影响力,更好惠及广大学生。
平均分怎样体现出课程教学效果和科学性?公布ppt时如何保证老师自主知识产权?主观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参考应该占多少比例?评分如何达成预期效益?选课“盲盒”需要规避,但信息透明化的途径仍需仔细考量。正如陈敬刚老师所言,“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老师责任心的体现,但如果被某些懒散学生因给分较低而恶意评分,可能会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学校赋予学生更多主动权之前,学生应端正态度,正确看待选课,利用优质资源全面发展。唯有我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开创一个“双向奔赴”的选课系统,让选课“盲盒”成“宝藏”。(学生记者:葛心意 张秋伊 王成果 唐鲁卓)
选课要尽快变『开盲盒』为『收快递』
选课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成才的主要体现。但根据本报学生记者近期调查,目前学生选课时,对待选课程普遍缺乏了解,往往对课程只能通过名字和简介作望文生义的理解,猜测课程内容。为了进一步了解意向课程,大多数学生还会主动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查找“前辈们”发的感想评价。对选课很认真很重视,也体现了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网络平台里的信息大多为主观性较强的“短平快”式回答,只言片语且有失偏颇。种种迹象标明,学生选课时能获取的信息有限,只能人云亦云,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开选修课的“盲盒”,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惊喜还是惊吓。学校为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而学生们却因对这些课程缺乏足够了解无法准确选择,不同程度的信息认知错位必然导致教师授课资源浪费,学生选课效率降低,事关人才培养质量。这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后果不是小事,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合力消除“最后的盲肠”。本报之所以安排学生记者对此进行调研采访,目的就在于解开选课“盲盒”症结,挖掘选课信息透明化渠道。
选修课信息透明事关学生选修效率。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仅仅根据有限的课程简介和主观色彩浓郁的网络评价,来决定未来一学期要上的课,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学生投入大量时间搜索信息往往无功而返。选修课信息透明化能让学生快速抓取需要的信息,提高搜索针对性,降低选课成本,提升选修效率,避免无用功。
选修课信息透明事关课程运行质量。很多任课老师反映,学生在选课时并不了解课程的实际内容,因为信息认知偏差而选择专业性较强或自己不感兴趣的选修课,徒增学习压力,影响老师授课进程。选修课信息透明化能让老师得到对自己课程真正有兴趣的学生,保证课堂学生“抬头率”,提高师生互动次数。老师有的放矢,正向反馈收获教学成就感;学生学有所获,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选修课信息透明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各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本来是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由兴趣出发,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选课“盲盒”现象导致学生只能靠猜测来选择课程,要么是盲目跟风,追随所谓“热门”,无法透过现象看到学科的真实价值,缺少对所读专业和人生规划的理性认知。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要求或追求高绩点而在选课上投机取巧,浪费老师授课时投入的精力,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
学校开设了丰富、充足的选修课程,理应如同超市,琳琅满目,可供挑选。只有千方百计实现选课信息透明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案,选择心仪的课程定制课程结构,变“开盲盒”为“收快递”;老师收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双向选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此,方能减少学生们选修课无谓的成本,提高学校教学声誉,高效培养融通性、开放式和创新型人才,实现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营造老师和学生“双向奔赴”、教学相长的良好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实现优质课程的价值。(学生记者:葛心意)
审核人:邓松
编辑:陈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