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6000字论文致谢四川彝族小伙:毕业后想要回到凉山服务基层

来源:四川发布发布时间:2022-06-19 字体: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我来自四川大凉山,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一名大学生……” 616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2022届毕业典礼上,来自四川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

 

他用2.5万余字的毕业论文完成了自己大学四年的完美答卷,而其中致谢6000余字致谢回顾他坎坷又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更是感动了千万网友。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搜,苏正民十分意外。“论文致谢是当时花了两个晚上写出来的,因为过往经历有感而发,就想要感谢一路以来帮助过我的人。”

 

苏正民看来,这些故事能在网上引发关注,是因为自己代表了许许多多同样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好心人士的帮助下,无数贫困山区孩子有了读大学的机会,也走出大山迎来更广阔的人生。

从凉山放羊娃到高校毕业生 曾因贫困辍学

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的苏正民,父亲是一位农民,只读过三年小学,而母亲从未接受过教育,大字不识。在苏正民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极其嗜好读书学习的人,“家里虽很拮据,父亲依旧选择砸锅卖铁地把我们三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

 

15岁时,苏正民父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他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当我去到田地,又过上了和父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绝望。”

对于苏正民而言,“读书改变命运”过去只是在老师们的口中常念叨的一句话。“当自己真的离开了校园,第一次意识到这句话的含义,却感觉什么也已经来不及了。”回忆起辍学的那段日子,苏正民依旧充满感伤。“得益于党和国家的低保政策、国家助学金以及天津日报张君兰记者的帮助,我回到了学校。”

 

2018年高考,苏正民以优异的成绩收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多彩的大学生活。

成立阿依助学专项基金 毕业后想要回到凉山

“别人给我们一碗饭,我们要回馈一袋米。”这是母亲常对苏正民说的一句话。

从高中毕业第一次献血,苏正民已献血32次。“对我来说撸起袖子就能献,是回馈社会最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

 

不仅如此,苏正民还录入了中华骨髓库,并签署了器官遗体捐献协议。在他的影响下,身边40余名师生加入“三献”(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行列。

但苏正民不满足于此,作为受助者的他希望能够成为施助者,为那座山背后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2019年,苏正民发起了凉山阿依(儿童)助学计划,号召同学们“一天节约一块钱、一个月少喝两杯奶茶”,用月捐的资金去帮助凉山的困难学生。几年下来,有1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加入了,用点滴微光资助了65名凉山贫寒学子。

 

2021年,苏正民还成立了凉山州教育基金会阿依助学专项基金,为更多凉山学子提供精神帮扶,助力他们更好地走出大山。

“目前我们已开展了一次夏令营和一次冬令营,主要为孩子们带去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篮球、足球、武术等美育、体育课程。”苏正民介绍,今年夏天我们还将在凉山州会理县和美姑县开展夏令营,希望能让他们拥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自己的故事影响更多和自己一样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到世界。

 

据了解,今年本科毕业的苏正民,下学期将继续攻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作为一名受益于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而走出大山的学生党员,我选择了报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将回到家乡大凉山支教一年。”

苏正民表示,学业完成后自己还是想要回到凉山,回馈家乡。“目前想的是做一些基层相关的工作,例如老师、团委或是大学生村官,最主要是能够服务百姓、服务家乡。”苏正民说:“虽然具体从事哪方面职业没有完全想好,但回到凉山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杨璐绮


原文链接:http://appweb.scpublic.cn/front-end/news-detail/share_index.html?newsid=687546&time=1655558666637

 

 

 


编辑:付欣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