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6日讯(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卓张鹏)6月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党委书记栾永玉、校长杨灿明,同时提到两位毕业生苏正民和龚颖。
两位优秀毕业学子,值得点赞
在毕业典礼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说,“你们中的苏正民同学,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义务献血32次,帮助66名凉山贫寒学子,书写了中南大青年的‘大爱’。你们中的龚颖同学,勇敢追梦,退伍后放弃保研考上北大,诠释了中南大青年的‘大志’。”
苏正民(中)和妈妈(右一)、妹妹在一起。记者胡义华 摄
在践行礼义精神的实践中,始终活跃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的身影。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说,荣获“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来自大凉山的苏正民同学虽生活艰苦,但始终自立自强、质朴友善,尽自己所能急人所需、解人之难。大学期间,他累计献血30余次、加入骨髓库、签署器官遗体捐献协议,为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公益书屋等教育公益项目,呵护凉山孩子像索玛花般绽放,“今天他与大家一同毕业,选择继续燃烧青春热血,开始了服务西部的新旅程”。
在谈到体育、美育、劳育的全面培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远行的智慧和力量时,杨灿明深情地说,“今年与大家一起毕业的还有入伍两年屡获佳绩、放弃保研考入北大外交学专业、继续追梦之旅的龚颖同学。”
这两位毕业生,不约而同被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点名,为什么?
热心人帮助下,辍学的他重返校园
24岁的苏正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年毕业生,老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
今年5月26日,苏正民荣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母亲吉尔各各和妹妹也赶来为他鼓劲加油。
苏正民(右一)和妈妈、妹妹在一起。记者胡义华 摄
再过一个多月毕业的他,将回到凉山再次去支教,“我要反哺助学”。作为家乡第一个考上“211”高校的大学生,历经数载坎坷求学一路奔跑,如今的苏正民将人生视角重新定位,准备回到大凉山深处。
曾经,和孩子们一样,他对山外的世界充满渴望。
苏正民(中)和资助的学生在一起。
“爷爷是奴隶,从小和家人分离,新中国成立后才分到土地。”苏正民说,父亲家境贫寒,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画面铭刻在他儿时记忆深处。苏家3个孩子都上了学,成绩年年名列前茅。
苏正民15岁那年,平淡安宁的生活戛然而止。距离中考还有两个月,父亲因病撒手人寰,为治病家里欠下数十万元债务。读高中的姐姐悄悄退了学,扎进外出打工的人潮,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和妹妹,不忍心家人背负巨大经济压力,苏正民辍学了。
班主任心疼这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多次到家中耐心劝说,为他筹措生活费,还帮他联系上多年在凉山从事公益资助的《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申请到每年2000元的定向资助,苏正民这才重新回到学校。
2017年高考,他报名参加国家在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的预科招生计划,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211”大学的学生。两年后,妹妹苏加加考取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公费医疗生。
作为少数民族考生,苏正民第一年的预科在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就读。一直资助他的张俊兰,得知他衣着单薄,特意委托北京的朋友给他买来一身冬衣。凛冽寒风中,穿着新冬衣,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流下泪水。
“正是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有了张俊兰老师和其他社会好心人的帮助,我和妹妹才一步一步从大山里走出来,迈进大学的校门。”苏正民说。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
苏正民(右)支教时情景。
“饮水思其源,做人不忘本”成为这个95后彝族大学生内心最朴素的信念。“我要尽己所能去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小在彝族地区中学念书,苏正民相对汉族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大,但他很珍惜学习机会。班上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上课,“总是坐在第一排”。
“600多人的法学大类专业年级里,他的成绩稳居前列。他还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工作很负责,特别热心。”大一时的班长杨雪评价。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里,苏正民积极参加各类宣讲活动,以自身经历讲述“知识改变命运”,以大凉山的风貌变迁和彝族奴隶制度的废除解读“什么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宣讲党的一些政策,以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法治宣传。到现在,他先后在武汉、凉山等地宣讲60余场。
2019年,苏正民参与多场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组织的“百生讲坛”宣讲活动,吸引41所高校的1300余名师生代表聆听,线上总观看人数达125.4万,成为全省的“金牌主讲人”。
苏正民(右二)和一群志愿者在一起。
远方的家乡始终是这位彝族青年的牵挂。他创办“风土凉山”微信公众号,传播彝族文化,号召更多凉山青年毕业后回家建设彝乡,50多位在外求学的彝族大学生加入进来,组建“我们的家乡凉山”微信群。
从大凉山走出,苏正民深知唯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从高中毕业起,苏正民连续3年参与大凉山暑期支教和冬令营。其间,他拍摄制作了《远山的呼唤·索玛花开》《艺术森林夏令营》《三峡烛光支教》《与爱同行励志班》等多个视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们亲切地称他为“阿苏哥哥”。
大学暑假期间,苏正民发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0多位同学,到凉山州普格县特尔果乡中心学校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
法学院2019级彝族大学生马吉与苏正民既是校友也是同乡。受苏正民的影响,他也加入进来,协助开展体育、艺术夏令营,为孩子们辅导作业。“他的身上像有一团火,总会被他鼓舞,想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马吉说。
苏正民在给学生讲课。
课余时间,苏正民忙不完的还有兼职打工。搬货卸货、疏通下水道、送外卖、去餐馆做服务员……最多的时候,他一周做8份兼职。疫情防控期间无法复学,他白天在家上网课,晚上就出门去找活干。“疏通下水道,很多人不愿意干,但是一次就可以挣一两百元。”
2019年,苏正民在同学中发起一个“凉山阿依助学计划”,号召大家一天节省1元钱来帮助彝族学生。
目前,已有180名同学加入,筹集的资金已经资助了66名学生,其中2人已考入大学。
从大学起,苏正民每年坚持献血3次以上。他和妹妹还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
今年,本科毕业的苏正民,报名参加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8月底,他将赴凉山进行支教,一年后再回校读研。他说:“希望用我的经历,让孩子们知道读书真的有用,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未来,他将继续扎根家乡,在支教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
他将自己的网名设置为“凉山野玫瑰”,“家乡的山上有很多索玛花,我们都叫它高山玫瑰,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它们依旧盛放。希望未来大凉山的孩子们,都会像索玛花一样,迎霜斗雪,灿烂绽放!”
这个暑假,准备和同学在湖南平江做餐饮创业
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点名点赞的龚颖,一句话可以概括:退伍女孩放弃保研,圆梦北大。
6月1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完毕,龚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将利用这个暑假,和同学一起创业,在同学的老家湖南平江县做餐饮,“锻炼下自己,多接触社会”。
据了解,近日国家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果陆续放出,2016年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国际政治专业的龚颖,被北京大学外交学专业录取。
龚颖。
这个大二入伍参军、放弃本已获得的保研资格、勇面挑战的湖北荆州市公安县女孩,再一次成为周围师生的“焦点”。未来,她想做外交官。
龚颖从小就爱和父亲一起看军旅纪录片,电视屏幕里的军人成为她的偶像,想入伍参军的想法已深深扎根她的脑海。
幼时入学早,龚颖读大一时并未满18岁,不符合国家征兵入伍条件。大一的她,除了保证专业学习之外,还努力加强自身身体锻炼,为征兵入伍做准备。大二年龄一满,她就报名入伍。
生活中的龚颖。
在部队,这个18岁女孩,通过勤奋和努力,常在各种比赛中拔得头筹。其中,在空军级话务比武考核和代号考核中均名列前茅。她代表营参加旅“神盾杯”军事技能比赛,斩获曲臂悬垂项目第一名,三公里项目第二名。
龚颖还是军营中的“多面手”,化身连队“小记者”,发表新闻百余篇,并被授予“优秀新闻报道员”称号。龚颖的演讲能力也不错,曾代表旅参加了空军级“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该比赛视频被推广至军政工网,供全军学习。
部队生活当然很苦,但让她受益匪浅。龚颖说:“在部队完成过很多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事情后,使我不再害怕困难和不可预知的未来。”
勇敢追梦,放弃保研资格考北大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龚颖所学专业是国际政治。2019年退伍后,按照学校的保研政策,她可以不用考研直接就读研究生。
这时,龚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她决定放弃保研资格,自己考,而且还要考北京大学。
老师和妈妈都劝她慎重考虑,但龚颖仍然坚持。
放弃保研,龚颖并非光凭一腔热血。一直以来,龚颖都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
参加毕业典礼的龚颖。记者胡义华 摄
几经权衡,她决定报考北大外交学专业。她觉得自己有考上的基础,一是自己对国际政治专业有着充足的兴趣与热情,本科阶段也已打下十分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她坚信自己不会被挫折压垮;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家人、战友的坚定支持,也让她信心倍增。
当然会有失败的风险,但是龚颖认为,人生的经历比结果更重要。挑战自己,战胜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困难,是很勇敢的一件事。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一个月,她每天学到晚上11时,每周保证70小时有效学习时间。学校图书馆晚上10时关门后,她还会找个地方继续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奋力备战7个月的龚颖,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她考上北大。
在毕业典礼上,面对未来的路,龚颖表示,“我的初心是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还是那句话,很多事,只要努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原文链接:http://www.app.dawuhanapp.com/p/9499092.html
编辑:付欣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