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模范机关,争做‘最美机关人’”系列报道
标准的普通话、亲切温柔的语调,这是与李木子对话最直观的感受。在我校的众多院系中,李木子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无疑是最特别的那个——它成立于2006年,面向国际,生源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作为国际教育学院最早招聘的汉语教师之一,李木子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5个年头。15载春秋间,李木子为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拥抱汉语、拥抱中华文化的机会,践行着她对国际教育的热爱。
“多接触就知道怎么交流了”
把时间拨回到2006年,这时李木子刚进入国际教育学院任职。不同于教育本国学生,面对来自各国、说着不同语言的留学生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了李木子很大的难题。“对本国学生进行汉语教育时,由于大家都是母语者,所以沟通是没有障碍的,我所需要做的只是有针对性地纠正一些小偏误,就像是从大问题里开个小口子。教育留学生则差别很大,很多留学生甚至连英语都不太会说,我们之间的交流是有障碍的。”李木子回忆,在入职的前几年,咱们的国际教育学院才刚刚起步,招收的许多留学生不仅不通汉语,英语也说得吃力。作为老师,需要与学生保持交流,短期内精通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也不太可能。为了解决沟通障碍,李木子选择更加深入到留学生群体中间去,或是稍显狼狈地用手势向彼此表达,或是从留学生们的表情中体会他们所希望表达的意思。“没有具体的方法,多多和他们接触,自然而然就在摸索中找到沟通的方式了。”在最初的那几年里,李木子不仅是留学生们的汉语教师,更是他们生活的关怀者。“平时会很主动地与他们交流,帮他们适应宿舍生活、帮他们编排文艺表演的节目、带着他们去购买回家的火车票、飞机票、领着他们去医院体检……这些都是我们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会做的。”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李木子的关心和帮助留学生们看在眼里,更深深地记在心里。从我校完成学业之后,留学生们或就此扎根中国,或回到自己的国家,或前往他国继续环球探索,但无论身在何处,对中国的眷恋与中国文化的热爱都已经深深烙刻在了他们的基因之中。
令李木子印象深刻的是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艾维同学。艾维于2009-2015年在我校金融学院就读,先后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在校期间,艾维刻苦学习,活跃于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中。2010年,我校首届留学生汉语大赛上,李木子和艾维共同演唱了一曲《美丽的神话》,自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我校学成归国后,艾维利用在我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投身到了高校教育中去,现已任马达加斯加安齐拉纳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本职工作之余,他也自发成为了当地的汉语推广者。他在当地高校开设汉语课程,在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并且多次在马达加斯加的各类汉语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之时,艾维更是心系这方他曾学习、生活过的土地,自发组织马达加斯加当地居民录制“武汉加油”视频,将千里之外的关心与鼓励传送给彼时疫情严峻的武汉,感动了许多人。“艾维在中国留学期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的关心帮助,归国后自发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共同发展做出努力,这样的学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李木子如是说。
15年间,李木子看到了许多“艾维”,他们走出校园,成为两国友好交流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使她更加热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更加有了接触、帮助留学生的意愿。
“着手做起来就没那么难了”
“就像是我们在网络上见过自由女神像、见过白宫,但只有真正抵达美国,我们才能明白它们真正的样子。留学生们也只有亲身体验过中华传统文化习俗,才能真正明白书本上那些汉语词汇的意思。”为了让留学生们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李木子发起了“汉服毕业照”、“端午绣香囊包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留学生们深入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09年,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达成建立孔子学院的合作,我校国际教育学院的许多教师都有被外派至美国孔院教授汉语的经历。李木子也在2011年和2018年两次被派往美国孔院。而筹办这些活动的想法正源自于她本人2011年在美国的经历。
2011年,李木子首次被外派至美国。没有熟悉的邻居,没有亲近的朋友,没有相似的文化习惯,纵然能够用英语与当地人交流,李木子也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意外闯入的过客,与其格格不入。她日复一日地到孔院上课、下课,偶尔出门采购生活物资,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住所里。一次暑期课程下课后,李木子照常准备返回住处,课堂上的一位美国老先生走上前,邀请她到他家作客。李木子既意外又惊喜,连忙答应了老先生的邀请。在老先生的家中,他热情地向李木子展示了他用旧口服液瓶子制作的小院围墙,邀请她品尝他们亲手做的爱尔兰特色美食,令李木子深入感受到了当地的文化氛围。“那时候我就觉得,当一个人在国外举目无亲的时候,有一个当地人伸出友谊之手,主动拉他一把,让他融入当地的文化是很重要的”。
李木子感激于美国老先生的友善,也体会过人在异乡难以融入的困境,因而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做那个为他国学子“拉一把手”的人,帮助留学生们体会中华文化的想法就这样在她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2017年,李木子着手举办了首次“猜灯谜,吃汤圆”活动,受到了留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这次活动的成功也鼓舞着她继续举办了更多类似的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对于活动的筹办,李木子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像是端午节的活动,只需要我提前上网学习一下绣香囊的办法,把它教给一个学生,再由这个学生教给更多的同学。包粽子也只需要我提前把材料准备好,大家能不能包出好看的粽子不重要,玩得开心就行。而我筹办了第一次活动之后发现只需要一点小心思就可以把活动办好,不要有太多顾虑,三下五除二地去做便是了。”即便活动的筹办确如其所说的那样难度不高,但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筹办一场又一场活动呢?许多人在想法冒出的那一刻就已经想象到了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因而打了退堂鼓。但李木子是想到便去做了,也正如她所说:“只要着手做了,就会发现许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2020年疫情期间,李木子也同样继续保持了她勇于尝试、说做就做的行动派风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时,她尚在美国孔院任教,严峻的疫情使孔院的所有汉语课由线下转为线上。为了教学进度的正常推进,李木子即时与美国东部其他孔院的汉语教师取得联系,互相分享在线授课经验。同时,她热心地组织了美国西肯塔基、俄亥俄、阿拉巴马、亚特兰大、中田纳西等七个州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在线试课,摸索网课平台功能,力求让每位老师都把各种功能摸清摸透,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此外,在网课的教学过程中,李木子发现了网课系统的课程回放功能耗时而又没有侧重,不利于学生们的复习巩固。“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华。”于是,说做就做的她立刻在网上搜索制作微课的方法,利用教学空余时间,独立录制了30余节汉语微课,将课堂内容精华浓缩于微课之中,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提供新法宝。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李木子看来,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把汉语当作一种沟通工具教授给留学生们,更应该让他们感受中华语言之美,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嘴去品尝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她也希望留学生们能够通过她,感受到中国政府、中华民族的友善与热情,帮助留学生们同中国建立更深厚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刚工作时摸索与留学生的沟通技巧,还是近些年来筹办传统文化活动、录制微课,李木子都是一个切切实实的行动派。她不因结果的未知而停下自己探索的步伐,勇于跳出舒适圈,在尝试中摸索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未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她也希望探索出更多有利于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手段,行动起来,让我校留学生们更加热爱汉语、热爱中国。(学生记者:杨榆)
审核人:周佳玲
编辑:吴世杰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