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胡瑢 赵长越)这是炙热的七月,这是青春的七月,这是火红的七月!为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青年学子纷纷走到革命圣地、走进乡间田野、走向岗位一线开展“读懂中国·永远跟党走”——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学习宣讲、基层走访、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来体验时代巨变、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矢志艰苦奋斗。
红色行 笃定的青春最无悔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天安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红色地标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峥嵘岁月,承载着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有着革命传统的红色大学,始终以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为己任。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号召,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校团委设立“百年·百项”专题实践,组织百余支实践队伍奔赴红色革命圣地“打卡”,引领青年学子感悟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家国情怀。
会计学院的“红色筑梦嘉兴实践队”从武汉来到嘉兴和上海,瞻仰嘉兴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和纪念馆,重走一大路。在贵州遵义,法学院“一薪一义”社会实践队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重温了党从“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再到“转战贵州出奇制胜”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王建堂父亲写给他的“父手谕”死字旗、赵一曼写给儿子的诀别信、被强掳赴日劳工档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一件件珍贵信件和物什仿佛把金融学院“百年淘金”小队拉回到了抗日战争的硝烟战场上。实践队成员金融学1802班马俊同学谈到,“中华儿女英雄无畏的革命精神无不提醒着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要更加坚定紧跟党走、为国奉献的人生Flag。”
尼加提·雪莲花万家灯火队来到安徽霍山漫水河镇,在西镇暴动纪念馆打扫卫生,担任义务讲解员,到敬老院送温暖、为老人唱红歌、传播太极文化,给小朋友开设“红色微讲堂”讲述党史故事,到街道社区开展防诈骗宣传……这些都是同学们传承红色精神的身体力行。
寻根行 明理的青春最厚重
七十三年前,河南宝丰大白庄,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关键时期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同志庄严宣布中原大学成立。宝丰,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起源和根脉所在地。73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南大人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73年后的今天,一支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建而成的实践队回来到宝丰中原大学旧址,一起阅览中原大学创办校史,一同参观中原解放纪念馆,一道走进河南大学(中原大学曾暂驻河南大学)。这支实践队的带队老师王文贵教授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校史》主编,他结合现场的实物细致讲解了学校创立的背景和发展历程。重回故土,这种沉浸式的实践学习让老师和同学们对学校的红色基因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汲取了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前行的力量。
同样来到宝丰县开展“寻根之行”的还有学生社团董必武思想研究会。除了参观学习,实践小队还扛着一项调研任务——如何将红色校史资源融入中南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他们通过与旧址、纪念馆负责人访谈、与河南城建学院师生交流,更加深刻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从书桌延伸到实地考察的显著效果。返校后,他们还将进一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问卷调研、思政课教师访谈,为打造厚重与活力并存的思政课贡献青春智慧。
志愿行 奉献的青春最鲜艳
奉献是一种符号,烙印在中南大人的灵魂中;奉献是一种精神,升腾在中南大人的行动上。从倒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蒋富安到扶贫路上因公殉职的陈闵健,从主动请缨逆行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李可到全国五星级志愿者钟开炜,中南大人始终将志愿精神熔铸于心、践之于行。看,今年他们又出发了!
为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乡村发展,第五期荆门“希望家园”暑期支教活动这个暑期再次启航。180名中南大志愿者走向荆门市的每1个乡镇,用1个月的支教活动陪伴小朋友共度炎炎夏日。没有舒适的空调房,没有自由的作息时间,没有适合的饮食条件,但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志愿者的脚步。他们视艰苦为挑战、视经历为财富、视关怀为动力,只为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咸丰县教育局、咸丰团县委和校团委联合开展了“七彩假期 情暖童心”咸丰志愿服务行动,自2020年8月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三期。本次招募的267名志愿者也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对261名咸丰地区的儿童开展线上学业辅导。
为引领青年大学生贡献青春才智助力家乡发展,今年暑假,学校团委与湖北新时代丝路青年成长社共同组织了“讲述我家乡党史故事”暑期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鼓励学子们回到家乡,以“百年峥嵘汇党史,弦歌不辍续新章”“千年夙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为主题,进学校、社区和边疆,讲述家乡党史故事,把所学所长变作生产力回馈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返乡志愿者们来到陕西省延安市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西安秦腔博物馆开展义务讲解和文明引导志愿服务,广东省开平市、湖北省宜昌市、湖北省黄冈市、云南省曲靖市博物馆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有着中南大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
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中南大青年越是艰险越向前,在抗洪抗疫一线筑造“青春长城”保卫美好家园。面对肆虐的洪水,来自青马班的青年学员和志愿者们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到救灾前线,协助各级防汛机构做好救助工作。他们充当“传送带”,把力量用在搬运物资上,把救援用品一一发放到灾区人民手上;他们做好“传话筒”,把智慧用到传递救援信息上,将声声呼唤传递到救助机构;他们当好“快递员”,把一线物资用在刀刃上,顾不得喝水吃饭也要先将可口饭菜交到滞洪区行动不便受灾人民的手上。
身在英雄城市武汉求知求学,中南大青年学子对于抗疫精神的理解格外深刻。面对卷土重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他们挺身而出,誓同病毒斗争到底。在小区,他们协助做好出入管理,细致做好体温测量;在核酸检测点,他们认真做好信息登记,严格核查检测数据;在高速路口,他们做好“行程码”“健康码”审核,认真守护好家乡大门。
报国行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从积贫积弱到富强繁荣,是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接续奋斗;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要靠新时代青年负重爬坡、滚石上山的拼搏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个暑假,中南大青年把奋斗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积极投身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社会服务。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一名普通大学生能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由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推出的“金智惠民—乡村振兴”万名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莘莘学子提供了方案。本次活动按照“3+3模式”,围绕传承张富清精神、聚焦金融扶志、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带领青年学子赴恩施来凤、宜昌许家冲、孝感大悟开展实践。中南大学子跟随该项目深入“裕农学堂”、裕农通服务点、县域机构,开展乡土调查,把普惠金融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真正让乡村成为学子受教育、长才干的大舞台。
在云南大理,金融学院青衿陌上行实践队从项目风险管理、社会经济效益和资产权责配置等方面为洱海治理出谋划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守住守好洱海”指示精神;在湖北京山,会计学院实地探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白谷洞村,探索将信息化、媒体化、网络化融入传统旅游推广;在青砖茶古乡,茶艺工作坊小分队深入企业了解经营现状,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为破解茶企“走出去”难题,弘扬赤壁青砖茶文化贡献青春智慧。
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如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工商管理学院借社会实践之机为去年刚刚“摘帽”的通城县带来了破局之策。实践队在这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乡村扶贫成果、调研乡村建设情况。在专业老师、旅游管理系主任邓爱民教授的指导下,实践队结合当地现状就建设通城县民宿旅游事业提出意见建议,并与当地达成《通城县民宿旅游发展规划》公益项目方案,切切实实为通城县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中南大智慧。
河南极端降雨和德尔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校团委及时发布安全提示和工作通知,将未完成的实践调研项目转移到线上开展。获得团中央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立项的校报先锋队原计划与来自全国各地实践团队一同赴玉溪市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面对紧张的疫情防控形势,应武汉市以及学校疫情防控要求,实践队果断将线下调研转为线上调研,并及时调整调研主题和方案。经讨论,最终敲定“中南大校报先锋队云赏玉溪陶瓷文化”实践主题,通过线上调研,以影音文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探究并传播玉溪陶瓷文化。团队成员积极制作宣传视频并撰写推广文章,在中南大校报官方微博以及抖音、小红书、知乎、B站等多个平台投稿,宣传玉溪陶瓷文化。尤其是实践队制作的玉溪陶瓷微纪录片,每天一集,内容涵盖了玉溪窑青花的特色,玉溪陶瓷传承发展,玉溪市碗窑村以及玉溪市青花街等,以新颖多样的形式以及较全面的视角介绍玉溪陶瓷文化,得到了玉溪团市委、华宁团县委有关负责人以及其他实践团队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起点,中南大青年在暑期社会的学习实践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笃定、自信、奉献、奋斗之青春走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学习践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并向党和祖国深情告白:“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编辑:彭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