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一流”⑦
“中国法学第一班”这个称号有两个含义:一是1977年恢复高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当时湖北财经学院率先恢复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法律系学生;二是这个班虽然只有50来人,但时至今日,群星闪耀,产生10多名法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一度9名法学委员有4名出自这个班。在政界,这个班还产生了2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0余位厅局级领导干部。
“法学大家的摇篮”
王利明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民法学博士,1977年入学只有17岁,他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著名民法学家,中国民法学会会长;黄进是中国第一位国际私法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著名国际法学家。
吴汉东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会长。
余劲松曾经担任过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如今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方世荣曾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校后首任法学院院长,曾任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此外,还有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李仁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邵沙平等。有人把这个班称为“法学大家的摇篮”。
在政界,甘藏春曾任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司法部党组成员,姚胜也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都是省部级职务。在这个仅有50人的班级,还有10余名同学在司法界担任过厅局级领导职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班上人数不多,但来源却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干部等,最小的18岁,最大的32岁。绝大多数同学在进大学之前都担任过一定职务,入校时统计,班上有20多人担任过团支书,10多名中共党员,还有人担任过公社党委副书记。
吴汉东在校期间部分成绩登记表
据吴汉东回忆,开学典礼上,当时的校领导说,不管你们做过什么小书记、小主任,进校后就是大学生,都得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吴汉东说:“这批大学生虽然年纪‘大’,但学起来很拼命,非常刻苦,上大学的梦想原本以为没有机会实现,突然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能不感到幸福吗?所以,同学们都很感谢邓小平作出恢复高考的决策,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前途。那个时候我们成天想的都是如何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并不是空话或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想法,我们还以此召开过主题班会,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今天回想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
王利明在校期间部分成绩登记表
民法学家王利明
校友王利明说:“那时宿舍里没有订报纸,我们就到外面公共橱窗栏里仔细阅读每天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甚至自觉地就这些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展开讨论,没有人组织学习,没有人号召大家学习,但是大家都是那么认真地习惯性地凑在一起学习、讨论。1978年,全国开始了真理问题大讨论,我们也积极参与了这场讨论,与百废待兴的国家一起度过寂寂无声的年代,迎来激情燃烧的岁月。‘七七级’后来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士,其中不乏政界、学界、商界的领军人物,有人称之为‘七七级现象’,我想这是和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风气,特殊的一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激情燃烧的大学生活
那个年代百废待兴,包括法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都处于重建的起步阶段,许多课程还在摸索,根本没有教材,当时法学课程大多讲授的是国家政策而非法学知识。
王利明回忆,大学4年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他们都是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度过的。他们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基层的公检法机关和办案的法官、检察官和警察一起交流,到农村田埂上,到农民家里,了解基层火热的生活,由此对中国社会的民生百态有了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他们不光在所谓象牙塔的大学里恶补各种专业知识,吸收一切精神养分,还脚踏实地地深入社会这所大学,观察、调研、体悟、思考。
邵沙平说:“那时候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常到熄灯时间还不上床睡觉。辅导员有时就到宿舍来催促大家睡觉。有一次学校停电,有的同学就到武昌火车站的路灯下学习,回学校后,学校大门关了,就翻大门进来。那时武汉夏天很热,宿舍没有电扇,在宿舍里实在难以入睡,我们就结伴到操场上趴在青石板上休息。”
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 黄进
黄进在校期间部分成绩登记表
黄进成天背《新概念英语》单词,晚上寝室熄灯了,就在路灯下继续背。黄进本来英语基础很一般,但毕业的时候英语成绩名列前茅,还考上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生,还出国做过访问学者。
有意思的是,“中国法学第一班”的同学们当年读大学时都是文学青年。吴汉东就很喜欢文学,经常写点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他曾经以中文系为理想,却录到法律系,有人说,幸好中文系没有录取他,否则世界多了一个平庸的文学家,少了一个有作为的法学学者。王利明到大学头两年最感兴趣的是写诗,经常和睡在下铺的兄弟方世荣聚在一起讨论文学。
而方世荣大学期间最大的成就不是法学,而是写了一首诗歌被人朗诵,在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上得了二等奖中的第一名,还因此受到当时的省委书记陈丕显的接见,此外,他还画画、拉小提琴,名气很大。一直在苦学英语的黄进则用英语写过诗歌。
虽然大家都很刻苦,但学习并不死板,不是苦行僧。那时他们也很热心各种文体活动,31岁的吴汉东还跟那些20岁上下的同学一起参加全校跨栏比赛,获得全校第四名的成绩,他还和班上同学一起参加全校接力赛跑,取得第二名。
那时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的不像今天比比皆是。余劲松和邵沙平就是当时校园罕见的一对情侣,他们是从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走出的才子佳人,是那个年代同学眼中的神仙伴侣,但“勤奋”是他们恋爱的底色,他们成了众人学习的好榜样,双双考入武大深造,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细雨,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都听过他们互诉衷肠。
法学栋梁的成长路径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个班但凡在法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同学,都有在其他学校深造师从名家的经历:王利明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民法宗师佟柔,黄进、余劲松则进入武汉大学,分别成为韩德培和姚梅镇两位国际法大师的弟子,方世荣本人去了北大做了罗豪才的博士生,吴汉东在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赵中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这样一些蛛丝马迹或许可以证明,以中南学子的勤奋和踏实,一旦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机会,“中国法学第一班”的成长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
77级部分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名单
注:截至目前,文中所提到的多位人物职务可能有所变动,以最新职务为准。
编辑:杜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