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新华社发表文章《55年前,新华这篇新闻经典问世,至今仍激荡人心》,文章回忆了55年前的2月7日清晨,新华社播发穆青和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背后的故事。这篇长篇通讯的诞生,源自1965年12月穆青和新华社记者冯健的一次中原之行。
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资料照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穆青(中)、冯健(右二)和周原(右四)在兰考县接受记者采访(摄于1994年5月)。
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当年采访的记者之一,后任新华社副社长的冯健同志,1948年曾在中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新闻系学习。党的宣传新闻战线有许多杰出记者编辑,均来自于我校前身中原大学。那么中原大学新闻系的建设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中原大学新闻系的设立与发展情况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解放区迅速扩大,需要一定数量具备一定素质的记者等新闻人才,鉴于此,中原局及新华社主办了一期新闻人员的培训,培训班附设在中原大学。这期培训班在经费、师资、教学等方面基本不由 中原大学负责,而是由新华社派人员去讲课。1948年8月26日,中原大学新闻 系在宝丰县解庄成立。由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克寒兼任系主任,江涛为教务主任(实际主持系的工作)。第一期共招收学员60人,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1948年夏天在山东组成的南下干部中原支队新闻大队第一、二中队的成员, 其中有些原来就是新闻业务干部,有的还在华北联大学习过;另一部分是河北平山县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训练班的学员,他们听过中央首长的报告,受过中国革命基本知识的训练,但缺乏新闻业务知识。这期学员的政治素质较好,共产党员约占一半,成立了系党支部,学员共分为6个学习班。
由于处于战争环境中,中原大学新闻系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教学条件也十分简陋。全系干部、学员克服重重困难,在没有教材、没有教室的情况下,在农民的院子里上课。因当时缺乏专职教师(只有刘国明教授一人),主要教学任务分别由中原局宣传部和新华社中原总分社的负责干部来担任。主要课程有时事政治和新闻业务知识两门。时事政治课由刘子久、陈克寒、刘祖春等讲授。主要是传达、学习中原局领导同志的报告精神,还经常组织学习《豫西日报》刊登的重要社论、文章等。新闻业务知识课主要讲授新闻记者的修养(陈克寒)、新闻的评论和编辑工作(熊复)、农村采访工作(张铁夫)、军事采访经验(李普、陈笑雨)、新闻摄影(李普)、新闻工作的编辑、编排、校对等工作(刘国明)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根据自己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来讲解,深受学员欢迎。经过5个月的紧张学习,第一期学员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按期于1948年底结业。除少数毕业学员留系工作外,大部分都分配到新华社中原分社和《中原日报》以及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新闻单位工作。
新闻系第一期学员毕业后,随即在中原大学第一、二大队挑选了第二期学员 70余人,编为8个学习班,于1949年1月正式开学。武汉解放后,新闻系即随中原局机关和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南下武汉后进行结业,分配了工作。大部分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机关《长江日报》和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工作,少部分在汉 参加军管会的接管工作,后到中南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湖南、江西和部队的新闻单位工作。
新闻系南下武汉后,也曾筹备过招收第三期学员的事宜,但因种种原因未能继续办下去。这两期培训班,共培训新闻干部130余人。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为革命事业及时地输送了一批急需的新闻人才,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批同志以后经过长期的工作锻炼,很多人成了著名的编辑、记者和在新闻战线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为祖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以上节选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
中原大学为国而生、因需而建,曾在中原大学学习、工作过的一大批人,而后成为了杰出的编辑、记者,或是党的宣传新闻战线杰出人才。他们用手中的笔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默默奉献。
潘梓年
中原大学原校长潘梓年,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办《新华日报》,并被毛泽东任命为第一任社长,因此被称为“中共第一报人”。他最早创新了党报管理的方法,提出“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九字口号。他将《新华日报》办成了我党飘扬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团结和争取了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普通群众,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
熊复
在中原大学讲授《新闻的评论和编辑工作》课程的熊复,1948年后,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宣传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秘书长与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红旗》杂志总编辑。
张际春
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张际春,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
冯健
1948年来到中原大学新闻系学习,1949年后调新华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65年冬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谢冰岩
谢冰岩曾任新华社中原总分社副社长兼中原大学新闻系副主任。负责创办了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历任新华社总社秘书长、国务院新闻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文化部群众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
陈斐琴
中原大学筹办时,临时负责主持校务的陈斐琴,是当时中原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后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部部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海军政治部文化部部长。
崔葆章
1949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新闻系,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福建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朱凡
朱凡曾任中原大学副教务长、党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文教厅厅长、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
俞林
曾任中原大学政研室副主任的俞林,建国后加入中国作协, 历任中南文艺学院副院长,中南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副主编,《人民文学》专职作者,《江西文艺》编辑。1979年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作协江西分会主席。
王宝珩
1948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新闻系,后在《桐柏日报》、《南阳日报》任助理记者、助理编辑,后历任《河南日报》编辑、副组长、副处长、处长。
曲一凡
曾就读于中原大学新闻系干部培训班,曾在湖北日报社总编室、新闻研究室任记者、编委兼组长、副主任等。
吕建中
1948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新闻系,历任《郑州新闻》记者,新华社中原总分社、《中原日报》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长江日报》记者,后调《人民日报》工作,曾任《人民日报》驻河南省首席记者。
陈志民
1949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新闻系,历任新华社中南分社记者,《长江日报》编辑、记者组组长、文艺组组长,中国作家协会委员。
王五魁
1949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新闻系,曾任河南日报社文艺处处长,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协及河南省作协会员。
范汉生
1949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新闻系,后任《花城》杂志主编,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广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李白超
中原大学新闻系的学员,后任《人民日报》、《长江日报》、《新闻战线》、《内蒙古日报》编辑、记者,《包头日报》总编室和副刊编辑室副主任。
以上为部分在中原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人员摘录。中原大学新闻系第一期学员大部分都分配到新华社中原分社和《中原日报》以及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新闻单位工作。新闻系第二期学员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中局的机关报《长江日报》和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工作,少部分在汉参加军管会的接管工作,后到中南和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以及湖南、江西和部队的新闻单位工作,他们在党的宣传新闻战线闪闪发光!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