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于2020年10月29日公布,全会不仅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制定了十四五规划,而且为国家2035年设定了远景目标,意义重大。通读全文可以发现,“人民”二字出现频率极高,贯穿整个公报。公报明确将十四五规划的遵循原则规定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那么,“人民”为何在我们党的文件中,始终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核心词汇?“人民”一词具体指向什么人群,其政治意涵又是什么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为何成为我们党的遵循原则?
实际上,“人民”一词在我们党的历届文件之中具有阶级的指向性,而且其具体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与转变。具体而言,在建党以来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身份是革命党,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因而“人民”一词主要指向作为这项任务之阶级基础的工农大众;而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身份是执政党,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因而“人民”一词主要指向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私营工商业者等等。正因如此,我们党历届文件中的“为人民服务”也就有着前后两个阶段的意涵,这两个阶段之间既有差异性,更有延续性和一贯性。
“人民”或者“人民的历史传统”是我们党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之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之特殊情况相结合的选择,是对中国传统价值和现代西方价值的一种超越,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具体而言,“人民”或者“人民的历史传统”是我们党追溯中国历史文化而发现的一种文化传统,即精英传统之外的底层人民大众传统。它既指向底层群众所创造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更指向底层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而展开的各种斗争革命活动,尤以后者为重。这种历史性的追溯,正是为了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与中国的特殊现实相结合,使得在古典中国精英传统被否弃的背景下,“中国”本身不被否弃。通过追溯“人民的传统”,我们党论证了是人民大众的传统而非精英传统,更能够代表中国。这种追溯正是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工农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正当性依据。与此同时,现代国家是以强调公民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基础的,而对广大人民的强调与珍视,恰是我们党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由此,我们告别了传统王朝帝制,走向了现代民主国家。
人民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文明的推动者。“人民的历史传统”不仅使我们传承的传统,而且也让我们融入了现代。因此,我们党在传统和现代之间,选择了人民,坚持了“为人民服务”,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了根本宗旨。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