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李波等:评估就业补贴“三度”,推动就业促进创新

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20-06-24 字体:

   摘要:回顾一、二季度应对疫情的就业补贴,聚焦补贴的精准度、支持力度和结果效度(简称“三度”),分析就业补贴实践创新,探究对策建议:按受疫情冲击程度,逐次区分重点疫区、重点人群、主要行业、紧要企业,建立差别化梯度型就业补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重疫高补、解疫停补,确保就业补贴精准度;区分中央补贴与地方补贴、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新设补贴与常规补贴,科学设计关键指标(如地方就业补贴占比、就业补贴占财政支出比例、重点人群人均就业补贴、紧要企业职工人均就业补贴、人均就业补贴占最低工资比例等),评估就业补贴支持力度,引导各级各地政府强化就业补贴经费保障;瞄准领取就业补贴的重点疫区、重点人群和紧要企业,筛选评估补贴效度的关键指标(如就业补贴活化率、补贴企业稳岗率、创业增长率、疫区就业稳定率、吸纳疫区人员就业占比等),做好就业动态监测,激发就业专项资金效能;组织第三方,评估就业补贴“三度”,按省市州定期(季度)发布应对疫情就业补贴监测报告。

  

建议之一:按受疫情冲击程度,逐次区分重点疫区、重点人群、主要行业、紧要企业,建立差别化梯度型就业补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重疫高补、解疫停补,确保就业补贴的精准度。

为实现稳就业和保民生,各地政府出台新的就业补贴政策,扩大补贴对象,推行应急性就业补贴,有效阻滞了疫情的就业冲击及连锁效应。

(一)问题及分析

当前就业补贴覆盖面及精准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应届毕业生就业补贴覆盖不全。如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覆盖贫困毕业生、湖北籍及湖北高校毕业生,但未覆盖全部应届毕业生(含初高中未升学)。BOSS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新增岗位同比降幅达49%100人以下小微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同比降幅高达60%以上。疫情直击就业及影响经济间击就业,冲击全国所有应届毕业生,只是程度有别。二是就业补贴重点人群之间差而不异。因疫情新增就业困难人群中,高龄与青年、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服务行业与制造业、新兴职业与传统职业等就业人员之间,受疫情冲击和影响存在显著差别。高龄群体失业率较高,因其多就职于服务行业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灵活性就业群体受疫情影响较重,且多不在失业保险保障范围;部分省市(如广州市)限定本地户籍,但长居流动人口就业受疫情冲击更重、更困难且占比更高。三是稳岗补贴和吸纳就业补贴的企业识别标准有待精细和准确。中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多为一次性,属于应急性,但限制条件多;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稳岗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为主,补贴差异仅体现员工数量。

(二)对策建议

按受疫情冲击程度,区分重点疫区和疫情影响区,推行差别化的就业补贴,重疫高补、轻疫低补、解疫停补重点疫区(如湖北武汉、北京西城区),实施“重点人群+紧要企业”的双高就业补贴;疫情影响区(如上海、广东、浙江),找准受疫情影响的主要行业,瞄准紧要企业,实行靶向就业补贴。

确实疫情直击对象,瞄准重点人群和紧要企业,应补尽补。将高等院校及初高中毕业生,全部纳入就业补贴范围,享受一次性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界定受疫情影响的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群体(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取消申领就业补贴条件限制(如户籍),借助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就业补贴人员求职动态追踪,建立失业时间与就业补贴实时联动机制。

实行梯度型就业补贴,直解就业困难,弥补稳岗或吸纳就业成本。考察重点人群实现就业的困难大小,先易后难;鉴定紧要企业实现稳岗或吸纳就业的成本高低,先低后高;评估就业补贴额度,以解决重点人群就业的直接困难为下限,以弥补紧要企业稳岗或吸纳就业的直接成本为上限。关注企业新增就业比例、吸纳重点人群就业比例,按照比例高低给予梯度型补贴。

 

建议之二:区分中央补贴与地方补贴、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新设补贴与常规补贴,科学设计关键指标,评估就业补贴支持力度,引导各级各地政府强化就业补贴经费保障。

明确就业补贴的资金来源、支付对象、适用范围及分类,评估补贴结构及量化关系,不仅关系就业专项资金的可持续性,而且关系各级政府稳就业的支持力度。

(一)问题及分析

当前,就业补贴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就业补贴分类不尽清。中央补贴与地方补贴、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重点人群补贴与紧要企业补贴、新设新增补贴与常规补贴等之间,有待明细。二是各类补贴的比例关系不尽明。中央补贴占比、直接补贴占比、重点人群补贴占比、新设新增补贴占比等,有待准确细分与统计。三是重绝对量指标,避相对量指标。常见就业补贴总金额、领取就业补贴人数、稳岗补贴惠及企业数等指标,鲜见就业补贴占当地GDP或财政支出之比、就业补贴覆盖率、新设新增就业补贴占比等指标。

(二)对策建议

明细就业补贴分类,实时记录,即时呈报。区分中央补贴与地方补贴、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重点人群补贴与紧要企业补贴、新设新增补贴与常规补贴等,明确其间差别,规范统计口径。

科学设计关键指标,客观分析,即时通报。设计并甄选就业补贴力度的关键指标,如地方就业补贴占比、就业补贴占财政支出比例、重点人群人均就业补贴、紧要企业职工人均就业补贴、人均就业补贴占最低工资比例等。把握指标内涵和激励目标,客观分析,准确测度各级政府落实稳就业的决心和创举。

评估就业补贴支持力度,引导各级各地政府强化就业补贴经费保障。稳就业刻不容缓,就业补贴支持力度乃重要保障。非常时期,期待非常之举,需要非常之力。

 

建议之三:瞄准领取就业补贴的重点疫区、重点人群和紧要企业,筛选评估补贴效度的关键指标,做好就业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就业补贴效度,激发就业专项资金效能。

就业补贴资金大规模密集发放,涉及多元利益主体。设计效度评估指标,多维考量就业补贴,激发补贴的使用效能,规避补贴的使用问题。

(一)问题及分析

当前就业补贴资金使用显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就业补贴逆向激励导致“自愿失业”。如非贫困、非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为事前补贴,且力度过大,导致未就业者自愿延长求职时间。二是就业补贴错位激励导致“被迫失业”。推动复工复产,“疫期补贴”多为一次性,如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政策信息及渠道分布不均,先知先申先领,符合政策但未能如期申领补贴的重点人群和紧要企业不是个案。三是“疫期补贴”作用发挥不充分。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疫后恢复较慢,吸纳就业能力受限。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较上年同期增长0.9个百分点,约1.2%就业人员处于在职未就业状态,高于往年正常水平;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比上年同期减少0.2小时。四是就业补贴重发放,轻效果。现行就业专项资金绩效指标的体系不健、内容不全、精细不够。《关于开展就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2]17号)》,仅包含“城镇登记失业率”、“每万元就业专项资金支出促进就业人数”。

(二)对策建议

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和紧要企业吸纳就业设计就业补贴效度评估专项指标,避免“贴不达效”。切中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农民工就业率、就业困难人员新增就业率、贫困人口新增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补贴企业稳岗率等。

关注总体就业效果和区域就业激励,设计就业补贴效度评估总量指标,激发就业补贴整体效能。注重就业补贴活化率成功就业占申领补贴人员的比重、每万元补贴促进就业人数)、疫区就业稳定率、疫区人员返岗率、非疫区吸纳疫区人员就业占比、创业企业增长率、就业岗位增长率、新增就业人数等。

构建就业补贴效度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就业动态监测。兼顾就业补贴效度的数量和质量,科学筛选就业专项资金效果评估的关键指标,设定权重,形成常态与非常态可切换的评价体系,开展就业补贴跟踪调查和就业动态监测,即时预测、预报和预警。

 

建议之四:组织第三方,评估就业补贴的精准度、支持力度、结果效度,按省市州定期(季度)发布应对疫情就业补贴监测报告。

疫情期劳动力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精准把握补贴对象,确保稳就业需求,优化补贴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即时监测,动态反馈,是贯彻就业优先的指挥棒、风向标。

(一)问题及分析

当前,就业补贴精准度、支持力度、结果效度的测量与分类尚不明晰,欠缺系统性和科学性。测量精准度、支持力度、结果效度的三类指标之间缺乏系统;每类指标中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之间区分不明;各类专项就业补贴评估指标之间差异不清。

(二)对策建议

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科学与公正。人社部或中国就业促进会主导,联合高等院校专业团队,组成第三方评估机构,科学建构评估指标体系;针对重点疫区、重点人群、主要行业、紧要企业,定期(季度或半年)评估就业补贴“三度”,形成应对疫情就业补贴监测报告

创建监测报告官方发布平台,及时动态更新评估工作及结果。设置疫情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效果专栏,通过政府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省市州定期(每月或季度)公布当地就业监测的关键指标及其累计和新增数据。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就业补贴全程透明化。运用政企服务大数据信息比对技术,精准监测就业补贴的来源、支付、使用、结果,确保透明、清晰、准确。

明晰就业补贴相关方,界定权责利,提高管理效率。针对就业补贴的监管方、使用方、评估方,制定权责利清单,配套奖惩机制,避免“属地管理”被滥用,提升就业补贴管控能力及效率。

 

 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夏雪晴、孙依婷、葛方雨、韩文晶(研究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省就业与创业研究中心

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