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祝颖)5月21日上午,我校第十七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节总结交流会举行,本届心理活动节以“乘风破浪·看见彩虹”为主题,围绕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开展心理疏导和支持。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葛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杨子云、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站长到场参加,会议由心理中心专职教师祝颖主持。学院二级心理工作站通过分组,在总结会上交流发言,分享心理健康活动。
外国语学院吴章凡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哲学院与外国语学院发言。他分享了四个学院的“最佳活动”亮点,指出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累的经验,以及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新变化。吴章凡指出,做好信息填报、物资慰问等常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为学生在精神上提供一些支持,如借助朋辈党员的力量、鼓励学生参加线上线下活动,打破他们的孤单处境等。
经济学院宋昀宜代表金融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和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发言。说到各学院最具特色的活动“好”在哪里时,他认为,活动主旨要符合学生期待,活动规则要公平有效,数据记录要公正公开;同时还可以从社交媒体现有的活动中借鉴形式,加以创新。在如何关爱特殊学生群体方面,该组分享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心理委员案例分析会、线上支持团体、一对一谈话等有力举措。针对未来活动节如何更好地开展,该组提出了加强跨院系合作、“项目制”申办大型活动等建议。
第三组由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和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组成,刑事司法学院郭青川谈到,各工作站在活动顶层设计、执行进度规划、问卷调查先行、发挥专业特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后期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工商管理学院开展“云上学习室”和“21天打卡计划”,专注学生时间管理、专注度提升和自律习惯养成。公共管理学院开展“心灵树洞”和“疫情云答题”,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和疫情防控知识。刑事司法学院依托“素拓中南”工作室,开展“学、思、看、践、悟”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闻学院依托“同行工作室”和心理委员,开展线上云班会、短视频大赛和手工作品创意大赛等活动。
第四组由统计数学学院、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文澜学院和中韩新媒体学院组成,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焦馨蕙代表发言。统数学院开展“统数学心愿鸭”和网上“知识竞赛”,工程学院开展“共同战疫 码住温暖”用代码抒写三行情书活动,文澜学院开展诉说心声悄悄话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情绪和困惑的线上途径,及时为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中韩新媒体学院依托“晓南家园”家校工作室,开办“家长学校”,缓解学生因疫情推迟赴韩学习的焦虑情绪。
最后,大家围绕工作站的组织架构建设、团队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分享了疫情期间各学院(中心)对留校学生、毕业年级学生、家人患病等特殊学生群体开展重点摸排、谈心谈话、心理疏导等关爱支持工作的情况。
杨子云对站长们提到的一些共性问题予以回应。他提出,线上生活已融入学生生活的常态,此次线上心理工作开展的经验,可能成为我们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新起点;如何将心理学融入生活,与其他日常工作一起开展,为日常工作赋予心理学意义,或许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心理中心可以为各位站长、辅导员对接专家资源,提供不同形式的专业支持与体验活动。
葛明对各学院(中心)工作站开展的工作与交流成果作出了高度肯定。她指出,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进一步完善和畅通工作站的建立、建设体制与机制,通过学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拿出实招、硬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各学院(中心)的资源和力量,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大思政”的范畴里去认识,“育心”和“育德”相结合,拓宽工作思路,用好新媒体,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还要做好条件保障,将心理这支队伍与团学工作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心理和团学骨干队伍。
自3月25日启动以来,本届活动节得到全校17个学院(中心)的大力支持,活动覆盖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持续3个月。据悉,5月底,心理中心还将开展系列心理讲座,帮助我校学生缓解疫情下和返校复学后的心理压力。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