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七十)】
近期,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需求受到了较大的短期冲击,各类生活场景受限,使得不少居民放弃或推迟了原本的消费计划。如今,各省市复工复产正有序进行,产能也在逐渐恢复。对此,需求端能否消化这些恢复的产能,使其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还需高度关注。
当前,国内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因此,大多数人都对中国经济的恢复抱有乐观预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危机的结束,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逐年上升,海外疫情所带来的需求冲击,很可能会延缓我国经济复苏的脚步,值得我们警惕。
2月下旬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目前,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超70万人,疫情影响到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到疫情影响的各国济逐渐停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经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认为在最好的情况下,2020年全球经济将仅增长2.4%,相比去年11月时的预测下调了0.5个百分点,如果疫情继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速甚至可能跌至1.5%。
俗话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作为处于全球产业链与贸易链的关键位置的经济体,我国不可能避开海外市场变化带来的冲击。疫情年初在我国爆发时,中国经济的一度停摆,曾使得全球供应链骤然紧缩。如今,形势反转,海外国家逐渐开始采取严格的隔离政策,实行旅行和物流限制措施,居民消费等需求受到抑制,全球范围的需求放缓影响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动能。
不过,虽然全球疫情严峻,但疫情作为外生冲击造成的需求紧缩,并不是市场因素造成的问题,因此不大可能演变为金融危机甚至大萧条。当前,各国需要更加注重本国国内市场供求,而对中国而言,需求收缩虽然值得警惕,但政府并不是无能为力,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如果我们未雨绸缪,提早做好政策应对,便能妥善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政策效果在制造业PMI指数上已有显现。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35.7%,比上月大幅下降14.3个百分点。但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返扩张,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
目前,在政策层面上对症下药仍然至关重要,疫情外生性、暂时性的特征,意味着我国不宜采用总量的经济政策,调节的思路应以有针对性的信贷宽松和需求刺激为主。要为企业降低成本,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发力,货币政策需继续保持宽松的态势,财政政策也要继续发挥定向支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结构性地发力,从而保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以尽快恢复经济活力。
实事求是地讲,海外疫情的逐渐恶化,的确在需求端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第二波冲击”的风险,但是疫情所带来的需求收缩,有阶段性的特征,随着疫情的好转,社会需求回归常态,只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供需都有增量空间,只要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能对症下药,“短期冲击”便不至于发展成“持续冲击”。
(盘和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4月01日 02 版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