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五十九)】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采用有效的防控措施,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与2003年发生SARS疫情时相比,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目前已取得了迅猛发展,统计分析和应用能力显著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数据分析在用好“科学防控、精准施策”这一抗疫驱魔的利器过程中发挥了支撑作用,在“抗疫”中尽展所长,在疫情监测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和复工复产等多环节、多时段中多点发力,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很多地区提升 “免疫力”。在疫情初期,提供预警线索;在疫情防控阶段,可监测疫情发展走势、统筹医疗资源、布局防控难点、追踪密切接触人群、合理调配物资以及做好舆情监测等;在疫情防控的最后阶段,助力企业有序复工。但是在应对这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统计应用仍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数据标准不统一、隐私泄露和数据流转难等,依然有很大空间值得挖掘和提升。应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系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基于此,根据本次抗“疫”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设数据直报平台,规范数据上报标准
建立覆盖基层的流行病数据直报平台,加强基层数据上报人员的统计业务能力培训,规范数据上报标准,从源头上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减少数据审核环节,保证数据及时上报。
二、规范数据公开标准,加强公民隐私保护
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脱敏原则,发布内容要“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二是非必要不公开原则,发布内容应限于与疾病传播和公众防疫相关。
三、建立“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做好疫情研判
构建动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模型,建设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的预防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并能对疫情发展作出科学研判,为政府制定相应措施提供有力参考。
四、打破政府数据“孤岛”,建设抗“疫”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亟需打通各环节数据“孤岛”,高效运转数据,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各部门可通过仿真的方式定期举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应对能力。
五、做好网络舆情分析,精准回应民意诉愿
舆情分析既可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意诉愿,精准施策及时解决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亦可以研判舆论走势,有利于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舆论的发展。通过舆情分析,切实提高政府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能力。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政府到企业充分利用数据的赋能效用助力科学防疫。但不可否认的是,数据分析在抗疫的应用过程中仍存不足,需要各方协同解决,真正实现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的科学精准高效。
(杨青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