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战“疫”(四十)】
最近20年,几乎每遇到一次大灾大难,我们才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健康保障,成为最近20年治国理政的主要脉络。
2003年“非典”爆发以前,我们强调经济增长,导致“GDP至上”,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生活环境,导致“非典”等一系列问题。从此,我们开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五大关系。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保护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事业一起抓,长江、黄河、沿海的生态治理,取得积极的效果,碧水蓝天的时间长了。
2020年的春天,一场新冠肺炎病毒在武汉蔓延,由于没有时间准备应战,武汉感染了3000名以上的医护人员,占全国的90%,其中十位左右逝去。
这一场大疫体现了武汉乃至于全国对健康保障的能力存在不足。
因此,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应该有三大重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健康保障。千万不敢像17年前那样,“非典”一过,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建议,各级政府主抓三件事,企业家在三个方面施展才华:
在经济发展领域,要做好制造业、商贸业、现代农业等。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将会拯救世界于新冠肺炎之中。中国在2019年生产口罩50亿只,是世界第一大口罩生产国。短短的40天,总共有3000家以上企业生产口罩,日产量达到1.2亿只口罩。我估计一年口罩产量会超过400亿只。
在环境保护领域,企业家要积极参与第三方治理,为水更清、天更蓝做贡献。
在健康保障领域,企业家也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如果提高到三分之一,这种空间在教育与健康。
中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商业等),中国都超过美国,就是在现代服务业差别人6万亿美元。
国民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习近平2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那么,如何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培养人才。黄奇帆建议,除了加强各大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之外,要向美国学习,设立公共卫生安全与服务大学。
二是设立区域性公共卫生安全枢纽城市。
在全国设立六大公共卫生安全枢纽城市,即武汉、广州、成都、上海、北京、长春。建设大型医院与仓库。
作为一个2400万人的大城市,上海整个疫情期间,没有疫情大爆发,没有医务人员的感染,确诊病例的治愈率达到了80%。
上海的经验在于尽早防控。SARS过后,上海市在金山圈地500亩,建立了这个永久性的、阻击和治疗传染病的堡垒。因为定位在保障上海,乃至国家的生物安全,它日常虽然是一座三甲医院,警惕性却从来没有放松。
三是十四五规划,重点突出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规划。黄奇帆建议十四五规划投入2000-3000亿元用于大健康,我觉得少了,至少5000亿以上。健康保障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需要,也是所有地球人的需要。当下,武汉的治疫经验、方案,被直接用于伊朗等国。
四是建立职业化的疾控队伍。
此次武汉疫情管控,300多个省外医疗队、42000人以上的医护人员援助湖北,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遗憾的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湖北的各级干部没有应对经验,因此错误频频。以监狱系统为例,大量服刑人员感染,在插翅难飞的封城情况下,居然用警车把刑满释放人员礼送到高速公路入口。导致9名官员被查。
如果有300位各省疾控中心副处级以上的疾控干部,随同医疗队进入湖北各个县区、监狱等系统,直接听命于中央指导组,问题就会少多了。这些疾控人员平时分布于各省,战时集中于战场。
五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集中力量研究健康保障机制与法制体系。2月14日,习近平强调,要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我们责无旁贷。
(叶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