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通讯员 刘雨馨 郑亦舒)三个多月前,2018级新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长江之滨、蛇山脚下,相聚在中南大首义校区,对武汉有了直接的认知。但武汉的魅力在哪里?城市精神是什么?它能够放飞梦想吗?一连串的问号萦绕于怀,正在此时,《认识武汉》走入了我校。
《认识武汉》是为了全面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的落实,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长江日报九派新闻联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在汉大学生对武汉的认知度。为此,九派新闻专门组织了对武汉有着深入研究的知名学者、专家、资深记者和教授组成导师团,在各高校进行专题讲授,组织了《认识武汉》和“百万大学生看武汉”的系列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不一般的大学生活。
本课程在校宣传部、教务部的具体指导和支持下,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从理性认识武汉入手,同学们聆听了来自武汉地方志、湖北省统计局、长江日报社以及武汉高校的“大咖”们的专题讲授,让同学们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每周短短的135分钟内,享受到内涵深刻的学术盛宴。
学校档案馆馆长徐警武的“中南大与武汉”,拉开了本课程的序幕,带着同学们穿越上个世纪,探索了“中南大与武汉”的故事和情缘;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正旺的一曲“两岸三镇话武汉”,激情洋溢,从远古走来,徜徉于武汉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穿梭于武汉名胜、风情习俗之间;武汉地方志董玉梅的“改变中国的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从此中国无皇帝、改变了中国男人的形象、从脚下解放女人、让我们自由穿衣、让我们不再跪喊老爷和大人这五个方面,引导同学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辛亥革命,认识近代中国的发展与武汉的渊源;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州老师以近代武汉革命史为视角,诠释了武汉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武汉精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内涵;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大博导叶青的“武汉:机遇之城”,讲述了大武汉的前世今生,新武汉的创造力,特别是对2017年1月3日至2018年3月20日陈一新主政武汉441天,形成的十个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总结,将“机遇之城”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被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波罗、知名的公共外交活动家、高级记者余熙讲授的“改革开放40年的武汉国际朋友圈”,以全球化的视野讲述了武汉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成就、新的空间、战略的新思路,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论述了武汉的发展在国际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六大专题,从具象到抽象、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世界,环环相扣,内在统一,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了爱上武汉、留在武汉、生活在武汉的种种理由……
理论联系实际、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之路是本课程的另一个鲜明特色。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一学风在本课堂得以实现,也使本课堂的学子拥有了一个与本校其他学子不同的大学开端。配合教学内容,本课堂参加了“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机遇武汉”、“汉阳造的前世今生”、“中南大与武汉”三个主题的课外实践,引导同学们走进了珞珈创谷、汉阳造创意园和校史馆。
置身于珞珈创谷,这个高校与地方合作的典范、资本与技术融合的典范、成果孵化与创业孵化良性互动的典范,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大武汉富于技术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激起了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兴趣与创业的向往。在汉阳造创意园,同学们现场体验到“汉阳造”的历史演变,深切感知到武汉如何从一个传统的重化工业城市向以创新为动能的“智造城市”迈进,助力“资智回汉”;坚信 “融合‘创新、创业、创意’为一体的汉阳造必将成为武汉靓丽的城市名片,为汉阳造梦、为大武汉造梦,书写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篇章。”在校史馆的参观中,同学们进一步看到我校与现代武汉同呼吸共成长:武汉这片沃土滋养了我校,我校又为武汉的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我校的发展离不开武汉,武汉的发展需要武汉高校不断为其输送新鲜血液。三大主题的课外实践都在默默地叙说:武汉每天不一样!大江大河大武汉正以她宽广的胸怀热情地拥抱着莘莘学子。
两个多月的学习,同学们收获满满。12月15日,《认识武汉》举行了简短的结课仪式,课程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州,学生代表、工商1807班任淇睿先后发言。宋州衷心祝愿同学们有一个充实愉快、硕果累累的大学生涯!也期盼同学们能够读懂武汉、爱上武汉、留在武汉,为武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任淇睿表示,在课堂上遇见了各种各样的老师,他们从不同的维度教授课程,有效弥补了一个普通大学生认知角度的单一性,也被他们对武汉深沉的爱所感染,让她更了解这座至少要待4年的城市,希望这门课程越办越好。最后,九派新闻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颁发了结课证书和纪念品。
我校《认识武汉》课程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长江日报》、九派新闻多次进行了相关报道,充分肯定了导师讲授与主题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使学生在对武汉极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拓展的国际化新空间的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这个城市的包容力和美好前景,增强了留汉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