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专家学者共商“宪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7-12-05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胡佳乐 学生通讯员 张涯路 曹紫伊)12月1日晚,我校迎来了十余位全国知名的法学家,对于我校进行探讨,为我校宪法学科建设建言献策。此次会议由我校宪法与行政法学学科带头人刘茂林教授主持,副校长邹进文教授、学校发展规划部部长高利红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

邹进文在会上介绍了我校学科发展历史及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高利红在讲话中提出,要建设好宪法学科,需要“为天地立心”的学术人格,也需要对学科单位的重新理解。与会专家就如何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建设宪法学学科进行了透彻入理的对话与紧凑充分的交流。

“学宪法就是学战略”,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童之伟提出,要强调论文写作,提高著作质量,增加宪法学者的个人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力。山东大学法学院肖金明教授认为,“把名分做得名副其实”需要良好的平台机制,不但需要建设方案中的学科要素,还需要强调公法学体系中宪法学的地位,“以人民为逻辑起点,加强宪法学研究,研究宪法学教学、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评估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提出,学院应当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和自身的特色理论,他从德国学术观点阐释了著作的重要性,认为著作的完整体系相较论文更为重要,“培养有情怀的人”是衡量教育的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翔教授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不仅需要高标准的评价要求,更需要给青年足够的时间、宽松的环境积极参与学科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林彦教授对我校学子的实力赞不绝口,并提出“善用资源”的建设性意见。而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正林教授看来,基础十分重要,他建议一流学科必须重视本科教育,设计扎实的培养方案,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大雄教授从中南法学流派的辐射率与话语权问题阐释了他对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解。秦前红教授则以武汉大学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华中地区的差异化发展眼光和青年学者关怀的重要性。

除高校教授,不少研究院及学术期刊学者也发表了看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刘传红教授认为,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文本的方案要导向正确,作为手段的策略需要智慧,作为表征的数据要从教师、学生、人才产出三个方面做好,并提议集中资源缩小规模建设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院翟国强作为我校的优秀校友,对于宪法学的意识形态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建议确立良好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挥棒”,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智慧成果。《中国法学》编审李小明提出,宪法学的研究方向应当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方立法学、地方政权组织建设三方面,学校也应当加大政治学、管理学优秀青年的引入,重视交叉学科建设和国际格局,此外,还需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学科建设快速转化为学科能力。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