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 给课堂加点“糖”——探寻中南大有趣又新颖的课堂
学生记者 熊至柔 陈礼伟 李洋 胡佳乐 肖雅缘 韩漫玲
编者按:“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如果将卓别林这句话的主语换成大学教师,那么那些打破了常规教学思路的课堂,其吸引力也会是惊人的。在同学上台自主授课的教学形式作为创新点受到追捧、而后又逐渐僵化的现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师们致力于探寻更多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熟悉的教学配方带来不一样的“味道”。
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部部长李志生对授课老师的创新尝试给予了肯定:“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对提升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他还谈到,创新实践教学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之一,始终得到学校的鼓励与支持,对这些课堂的评估方法也在一直改进。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课堂教学创新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创新本身,关键还是看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这些加了“糖”的创新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呢?
饮食与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传统文化
说起味道,工商管理学院邹蓉老师的《饮食与文化》课堂上充满了美食的味道。邹老师在清明节前夕带领大家在实验室亲手制作传统美食青团,让同学们不再只是对着PPT上的美食图片垂涎,而是亲口尝了尝它们的味。邹老师表示,一是亲身参与制作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进而去主动探索这些传统食物背后沉积的深厚文化,二是单纯从文字和图片上了解美食知识流于表面,亲身参与制作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们在朋友圈里晒出的自制青团照片让这个课堂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也促进了对青团相关知识的普及。“模式非常新颖,特别有利于活跃课堂、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公共管理学院的陈彭舟同学认为这种体验式教学能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食物的“食”与“人”。
受到经费有限、设备缺乏等条件的限制,同学们“端午节吃粽子”的期盼落了空,但邹蓉老师仍然准备把更多的实验课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她希望学校能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鼓励创造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开展更优质的实践活动。“现在很多知识在网上都能查到,但实践知识是只有课堂教学能给予的。而且采用参与式的创新教学,可以把学生从网络世界拉回来。”据了解,邹老师还在5月27日的《饮食与文化》课堂上开展葡萄酒鉴赏主题活动。
刑事图像技术:若有遗憾,可能是我“死”得不够惨
制作新闻电视节目离不开图片素材,而刑事司法学院《刑事图像技术》课堂的课后作业恰好能提供第一手的图像资料——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刑事摄影要领后,课下三至五人一组,模拟各种案发现场并进行拍摄。“若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可能就是我‘死’得不够惨吧。”相比于其它一些较困难的学科,刑司学院侦查学1501的张鹏飞似乎更乐意为《刑事图像技术》课堂“伏尸”。
“吸引学生只是我布置这项作业原因中很小的一个因素。”刘国民老师介绍,之所以让同学们自主设计现场,主要是出于教学效果考虑,“刑事图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在PPT上讨论什么细节重要不重要,学不到什么东西。每一种案发现场的摄影都有各自的要求,评判标准就是现场痕迹的物证的完整性程度,譬如车祸现场中刹车痕迹必不可少。”
谈到课程的定位,刘老师强调,“侦查技术是一个取证的基本功,任何一个案件发生后都必须首先要照相来固定现场的痕迹、物证,这些基本功都没有还谈什么侦查呢?”刘老师认为,现在法学教育存在着和侦查技术脱节的问题,无论是作律师,还是从事法官、检察官甚至一些需要调查取证的工作,基本的侦查技术都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物证技术、刑事照相、法医,这些课程都涉及到对证据的理解和取用,他也希望有更多学生关注到侦查技术。
中国财税史:情连国脉,不虚此行
教学不仅可以走出课堂,还可以走出校园。《中国财税史》的课堂上,赵兴罗副教授带领财政1501班前往位于江汉区建设大道和香港路交会处的武汉税收博物馆,进行了一次“涨姿势”的“班游”。每学期的外出实践赵老师已经坚持了很多年,“史学课程不太好教,学起来比较枯燥。所以我就想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尽量让课堂生动起来。”赵老师表示史学课程的学习最好结合历史事件和历史实物,而参观博物馆可以让无形的知识以有形的物证为依托,让抽象的制度改革扎根于学生们的脑海里。“比如校内的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我们也去过了,也是很好的实践素材。”
郑珍妮是《中国财税史》课堂的学生,同时也是校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她深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能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课本中的古物,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也能宣传博物馆的魅力。在参观后同学们都积极写下观后感,有人写道:“情连国脉,不虚此行。听讲解员介绍得知,万历十五年的赋税票据是镇馆之宝之一。看着它们穿过悠悠岁月躺在橱窗之中,在感受到家国一心的力量后,又感受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不易。收获知识之余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动力和责任感,这才是我深以为贵的东西。”
军营实践:培训一批优秀的国防教育骨干
除了参观博物馆,军营实践则能更直接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武警出身的张进老师是我校国防教育办公室的一名副教授,主要负责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同时也是校学生国防教育协会的指导教师。任教之初,张进老师发现校内的国防教育骨干几乎为零,恰逢那一年新生军训计划操练一支棍术方队和一支擒敌拳方队,便有了第一批优秀的热爱国防的在校大学生被直接带入部队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和训练。“来工作后,发现大家(主要为学生国防教育协会成员)对军人、军营特别有好感,再加上我自己有条件,便想着直接带大家到军营去体验,满足大家的愿望。”张进老师回忆道。
和洪山区看守所驻地武警中队联系过之后,在不影响部队正常操练的情况下,第一次进军营的实践顺利展开。学生们被安排和武警一起进行白天的操课,观看武警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军事科目表演,学习棍术和武警擒敌拳,参观了部队内务和荣誉室。整整一周,学生和武警同吃同练,真实、全面地了解军人的生活。
“军营实践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武警的纪律严明。”学生国防教育协会第十五届主席、刑事司法学院治安1401刘威同学说道。“记得当时去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送西瓜。当我们在一个武警战士的带领下给哨兵送西瓜的时候,哨兵丝毫没有因为我们的活动影响站哨。他礼貌地接过西瓜放在旁边,继续军姿站立,对我们说不好意思他在站哨。我觉得这种纪律意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军营实践到目前大大小小共进行了三次,张进老师利用假期带领校内一批又一批拥护国防、热爱军事的同学去往包括武警麻城中队在内的多个革命胜地的武警驻队学习,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国防教育骨干。“军营实践这块还未形成常态的机制,做过的几次全是围绕武警部队展开,希望这个项目可以建立稳定的对接单位,形成一个常态的机制,每年组织一到两次,或是让学生分批次去,经常性地去军营熏陶熏陶,锻炼锻炼。”
涉外礼仪:尊敬的某国代表,可否请你跳一支舞?
心怀祖国的同时,也需要放眼世界。校园里还有这样一个课堂,学生们在各大商场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晚礼服,在落地镜前一遍一遍练习着华尔兹舞步,在空旷的讲台上一次一次模拟着外语演讲的过程……这就是我校哲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涉外礼仪课程》的期末考核——来一场有故事有美酒的国际舞会。
“其实最初的两年这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方式是闭卷答题。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同学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实践展示的机会,而不是坐在考场里往试卷上誊写他们记住的知识点,所以我确立了一个举办模拟酒会进行期末学习成效考核的形式。”《涉外礼仪课程》的授课老师、国际政治专业的万健琳副教授解释道。针对我校国际政治专业学子专业的特殊性,考虑到他们毕业后部分可能会从事外交、涉外商务等工作,一场酒会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统筹策划、环节设计、会场布置、角色扮演等各方面是否符合涉外礼仪的基本要求。
“文艺委员在筹备期间还给我们进行了两次‘扫盲舞会’,大半夜‘强占’文波楼地下的小车库教我们跳华尔兹。一些同学有缩脖、驼背的习惯,会导致仪态不端正,在国旗护卫队接受过两年训练的我就被大家推选出来教站姿。”回忆当初,哲学院国际政治1301的包阳阳同学忍俊不禁。从布置会场到租借礼服、从向院里其他老师投送邀请函到现场上台发表主旨演讲、从私下里勤学舞步到会场上的才艺PK,同学们都努力着。不论是模拟APEC会议还是G20峰会的酒会,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同学们学习的第二外语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法兰西的代表用法语发表主旨演讲、日本国的代表一板一眼地日语发音、德意志代表操一口流利的德语……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酒会接连举办了五届,受到了历届同学的好评。细心的万老师也在这几届酒会的进行中发现了急需改进的地方:“酒会在文潭楼四楼的报告厅里举行,场地有限,启动实验经费也仅有1000块,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同学们的预期还是有点悬殊,不足以让同学们淋漓尽致地展示;其次是历届酒会的影像记录不能简洁明快地呈现酒会的特点,不利于推广,这一点有待改进;第三是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如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分类去安排任务,进而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这一点有待加强。”
编辑:崔桢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