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彦池 钱雅纯 肖雅缘 孙世豪 石小玉 张杨 卫酉祎 李洋 崔诗杰 陈聃朴
2017年4月23日,世界第二十二个读书日,今年也是中宣部等十部委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一周年。
和风微醺,春时正好,不如寻找一方静处,远离浮躁,翻开书本,来一场与图书的约会。
“我”和图书的相识
与图书的相遇,或许是被书籍的娉婷所吸引,自然而然的开始;或许是源于心中对书籍的向往,有目的地向她靠近。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相识,都是一段美好旅途的起点。自此,路伴繁花,与书籍同行。
哲学院的樊增强、公共管理学院的陈诗薇、法学院的郑晓凤、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刘晓宇和中韩新媒体学院的唐璐瑶,是今年图书馆阅读榜的TOP5。樊增强在2016年借阅了110本图书,是全校本科生中唯一一个借阅量超过一百本书的学生。
“我从初中开始阅读,很自然地就爱上阅读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樊增强说道。长久痴迷于阅读使得他对许多事情有独到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偏爱外国小说的他将读书恰如其分地比喻成追星,形象地描述了书籍本身的魅力以及他对书的喜爱。樊增强读书倾向于“细水长流”,既不会不眠不休地阅读一本书,但会持之以恒地看完这本书。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他多年来始终能坚持广泛而大量阅读的原因之一。
在我校,部分学生在大学与图书的第一次相遇,源于“院长赠书”活动。每年九月是全国各大高校迎接新生的时期,从五湖四海“拖家带口”、提箱扛包汇聚一方的学生们都会受到热烈欢迎。在中南大校园,每个学前来报道的第一个男生和第一个女生会在迎新晚会上收到一份由院长精心准备的礼物。院长的礼物多以书籍为主,寓意在于祝愿新生在中南大的四年里博览群书、学业有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校院长赠书的迎新传统。
时隔半年,金融学院保险精算1601班的董晓云回忆起入校初的“院长赠书”,无限感慨。由于“保险精算”这个专业并不是她的理想专业,且对于“金融”没有任何概念的她对于“保险”也存在一些误解和偏差,所以董晓云对自己的大学之旅充满了怀疑。“但在开学第一天,我很幸运地成为我们学院第一个报到的女生,院长询问了我一些基本情况,道了辛苦和欢迎,送给我这本《平安心语》。”院长仿佛知道自己的心思般,在书的扉页写上“志存高远,专心致志”。就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董晓云对保险的看法,体会到了院长的良苦用心,现在的董晓云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信心。
无独有偶,哲学院社会学1601班的张禄浩在入学报到时收到了院长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研究》一书。虽然书中诸多的专业词句虽然晦涩难懂,却激发了张禄浩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思考,鼓励着他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学精通。
院长赠出的书成为许多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本书”,甚至是专业相关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打开了他们专业学习的大门,也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期待能看到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书,这种传统能够影响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中南大学子不仅仅将自己与图书相识的记忆刻在心里,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与图书相识,闲云社与南风吟诵社便应运而生了。
闲云社(原名“闲云书法社”)成立于2014年9月,以寻根传统、立身立德为自我要求,旨在为中南大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广大同学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
“闲云社在南湖和首义都有活动室,我们举办的活动大多都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进行的,比如去年杨校长也亲自参加了的‘闲云杯’。”闲云社社长周子钦说。
闲云社其实没有单独举行关于读书的活动,但他们倾向于把读书融入到日常的活动中,比如社友们在雅集会友时会自然而然地聊到最近读到的好书。两个校区的活动室里都设有书架,摆放地有由社费购买以及成员提供的书籍。
而他们关于读书的理想状态是使阅读在社内日常化、兴趣化。像图书漂流一类的活动固然能够促进大家读书,但是也存在着留于形式化,持久度不够等问题。针对此问题,闲云社更倾向于营造一种良好的集体文化氛围,让大家在其中自由且自然地交流。闲云社宣传部部长王紫薇说:“我读书最看重的是内心的愉悦感,比如阅读沈从文的文字就让我很开心。而且我追求的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闲云社课程部干部陈添则表示:“我读书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以免出现因知识储量不够而词穷的状况。”
除了闲云社,南风吟诵社也有着自己的读书特色。2015年的暑假,一群被诗文吟唱吸引的青年开始筹备着成立一个吟诵社团,并在秋季提交了创立南风吟诵社的申请,2016年南风吟诵社正式成立。“最初成立南风吟诵社主要是想设立一个关于读书的社团,号召爱好古诗文的同学一起晨读吟诵,同时大家一起采风并保护传承传统私塾吟诵调。”南风吟诵社发起人之一刘樽介绍道。
南风吟诵社的活动包括晨读吟诵、采风、南风杯诗词赛、校幼儿园教吟诵实践和校内外吟诵交流等活动。建立在阅读书籍基础之上的晨读吟诵活动包括吟唱诗词和吟诵文章。“它和朗诵不同的地方在于,吟诵是需要唱出来的。”刘樽说。除了社内自有的纸质书和光盘,师兄师姐还常常会在南风吟诵社的QQ群和微信群推荐与吟诵相关的书籍,而社内也会不时举办读书会,社内成员也互相借阅书籍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我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我把喜欢看的书,分成几个大类,一类是在情感上比较打动人的,比如诗词、小说;一类是讲智的,比如一些哲学类的,让你冷静,思路清晰;再有,一些科普类读物也很有趣。”南风吟诵社副社长王运玲说道。
南风吟诵社社长曾帅因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而入社。入社一段时间以后,曾帅对于中华传统吟诵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以此为突破口发现,自己以前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都较为肤浅鄙陋了,这也是许多社员们在加入南风吟诵社后的主要改变。“我在这里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做了不少自己确实喜欢的事情,我的兴趣在这里能够真正的有所发展。朋友间的相互鼓励也使我有了进一步研习古典诗词文化的动力。”南风吟诵社副社长柳敬贤如是说道。
日益春深,与图书相识,牵起她的手,开启一段奇幻漂流。
“我”与图书的相伴
与图书相识,是一瞬间的开始;而与图书的相伴,则是细水长流的点点滴滴。尤其是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时,丰富多彩的校园读书活动,都是与图书相伴的快乐见证。
“不要假装自己是一个受害者,不要为伤痛寻找回报。如果你想要扮演一个角色,那么请扮演一个坚强健全的人。”来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刘畅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诵读着《我不会装受伤》。4月21日,由我校图书馆主办、图书馆学生读者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图管会)承办的“诵由心生”朗诵会在南湖校区图书馆举行。参与活动的二十名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诠释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分享不同的感动。
听别人的故事,总会悟自己的人生。“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来自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张文雅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杨绛先生《我们仨》中的片段,用青年的视角解读着人生的无奈,用声音引发思索。有一位来自新疆的姑娘也同样用声音讲述了一个故事,不同的是,这个故事来源于她自身的经历——《越努力,越幸运》。她就是来自会计专业的马林花,用真实的经历、真诚的话语讲述了一个孩子为了梦想而不断努力,走出新疆、走向广阔天地的故事。“我想,自己的人生之旅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也应当被记录、被分享。”马林花笑着说道,“此次诵读会很有意义,在每一个人的分享中,都会领略到不同的情怀,书籍带来的享受超乎了物质的满足,每个人都是发自内心,诵由心生。”
诵读一段文字,述说一段故事。在不同的故事中总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会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在抑扬顿挫中抒情达意,在字里行间传递扣人心弦的感动。与大家一起细心嗅一嗅书籍的墨香,回归阅读最本真的快乐。
书籍启迪智慧,阅读点亮人生;书籍转动锁芯,开启光明之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图书馆开展了“国学”读书心得交流系列活动。4月16日,第六期“希贤读书交流会”在图书馆举行,本次读书会由刘纯泽老师带领同学们品读《论语·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一部分主要讲国家统治者的执政之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民归顺。”交流会上,刘纯泽老师悉心为大家讲解了《论语·为政》中各章的结构及内容。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和生活体验,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或叙说案例,或阐述观点,或畅谈体会,分享着读书的收获与快乐。刘纯泽老师还指出,读《论语》时要具备一定相关的史实知识,对《左传》和《论语世家》的通读能让自己对《论语》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图书交流会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和表达的平台,以书会友,资源共享,思想也在交流不断碰撞,在读书会的交流中你会发现更好的自己。”我校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史硕士张庭说。他认为品读经典重在坚持,同时要细细品味,阅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理解。通过与他人交流,会收获更多的感悟。
“庭院是一片静,听市谣围抱。织一地松影——看当头月好。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教室里传来沉静动人的读诗声,听者仿佛已进入了徐志摩的诗里。这是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中文1501班的“春日诗情”读书会的现场。中文系主任罗晓静静静听着同学们诵读与分享,和同学们一同感受诗的美妙。
参与这次读诗会的同学们将自己置身于诗里,遨游在诗意盎然的世界。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意犹未尽。赵峪祯说道:“这个读诗会与我们专业结合紧密,学习中文的学生就应多读诗、读好诗,在文学和现实中体验诗意人生,很期待下一次的读诗会。”阳春白雪、晦涩难懂,这是学生们之前对诗歌的看法和定义,但通过这次读诗会,大家都发现诗歌的世界是美妙的,是令人陶醉的。
“在这样一个春意盎然,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诗意盎然的氛围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中文1501余婷笑着说道,这也是中文1501班举办这个活动的原因所在。
南湖畔,晓风起,诗意沁人心。3月30日,首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之诗词大赛圆满落幕,而其传达的精神——品传世经典,沐诗意文化,也被深深铭记在了学子心中。
法学院团委宣传部部长王涵表示,活动目的是通过这次大赛,加强法科学子人文情怀建设,重新拾起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比赛吸引了众多学子参与,初赛笔试法学院共有700多人参加。
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的李萌表示,读诗最大的乐趣在于读懂的那一瞬间。“小的时候背那么多的诗词,其实很多当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慢慢学到更多的东西,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读诗也让我逐渐开始喜欢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小细节了,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遇到不开心的事,焦虑烦躁的时候,抄一抄诗词可以让心静下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长路漫漫,遨游于书的海洋,自与图书相识之始,在书香四溢的中南大校园,与书相伴而行,将与图书的约会,进行到底。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