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思源·共进”学术交流月聚焦“生态治理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6-11-14 字体:

本报讯(学生通训员胡佳乐 曹嘉颖 成显)11月10日,“思源·共进”学术交流月开幕式暨院长讲座在我校南湖校区举行。本次“思源·共进”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秉承“溯本思源,携手共进”的精神,聚焦时事热点、融通专业知识,以“生态治理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以及党委宣传部、校团委、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嘉宾出席此次活动。公共管理学陈芳教授、财税学院毛晖教授、金融学院唐文进教授结合自身所长,并以“生态治理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做了精彩的研究报告。

通过对多家公司的人才分析,陈芳教授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胜任力是人才招募的理论基础”的观点。她说:“胜任力受遗传、环境、个体能动性影响,需要的不仅是可见知识、技能,还有深藏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内隐条件。基于胜任力的人才招募技术,大家可以通过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三大方法对自己的胜任力进行测评。”

“中国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虽已得到了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然而地方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基于此背景,毛晖教授作了有关“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与路径优化”的报告。“正是当今中国地方存在严重的破坏性财政竞争,破坏了环境。”毛教授利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得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技术、公民的环境要求、政府监管与减排资金的变化会促使排放量会有所减少。她提出了三种优化地方环境治理路径——环境税费、直接管制与排污权交易。其中,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已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国内存在各省排污权交易活跃程度差别大、初始排放权不尽公平与省际排污权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对此,毛晖教授建议国家在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污染问题时,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毛教授总结说:“要优化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与路径,需要良性的财政竞争、环境治理方式多样化、政企公民共同参与和加强区域合作并举。”

唐文进教授主要对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金融先行论”。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核心,主张消除多元经济结构、建立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异元经济结构。“我对地方发展失衡的现象有双重困惑。由于产业风险高、农村金融体系设置的理念发生变化、考核机制的严格化、信贷的权限上收、金融创新动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失血”,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掉肉”现象。”唐教授用幽默通俗的语言解释道,“‘失血’即资本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资金缺少甚至外流;“掉肉”,即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失地。”他认为我国的虚拟经济多于实体经济,所以城乡一体化是金融先行的战略。这一战略需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及有效市场资源整合等措施,同时“绿色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物联网金融的模式也同样值得参照。

“迄今举办了12年的“思源·共进”活动是中南大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该活动以严谨的科研态度、特色的专业选题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好评,增进了各学院专业之间互通互融,创建了学科交叉的优势平台,为同学们成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我希望全校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预祝交流月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邹进文教授说道。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