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第一届中国近代经济史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6-10-31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康帅学生通讯员谭萱苏蒙蒙)10月29日-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与我校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近代经济史研讨会在我校举办。会议主题是“中西交汇下的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我校副校长邹进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兼《近代史研究》主编徐秀丽研究员以及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津研究员先后在开幕式致辞。邹进文简要回顾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科建设,强调了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此次会议加强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学科的联系,提出要以近代世界的视角看中国经济思想和当下世界。徐秀丽认为研究工作需要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学术上的严于律己并兼顾经济史和社会史。钱津认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学科的相互融合是一大趋势,强调了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经济史学研究重镇的积极意义,提出学术研究应史学与现实同步,深度与速度兼备,发掘新材料和认识新思想。

   第一阶段的主题演讲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虞和平教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叶坦研究员和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分别做了主题为“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西交汇下的中国经济学术转型”和“大数据时代与经济史计量研究”的精彩报告。第二阶段由复旦大学吴景平教授、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及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戴建兵教授等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在这些主题演讲中,多数学者强调了充分运用一手资料、培养问题意识和方法论意识对经济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在分组报告中,共有6组且每组均设有报告、评论和讨论各环节,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有探讨学科理论及其发展的如钱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需以新历史观指导》、赵麦茹的《史学研究中的新材料及其学术价值论析》、熊金武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科学吗— 基于中西经济思想比较的视角》等;有探讨财政及金融问题的如蒋清宏的《近代中国白银通货存量研究》、马腾的《近代中国证券监管思想探析(1840-1949)》等;有探讨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如戴鞍钢的《上海开埠与江南传统手工业的演变》、马长伟的《近代中国侨资铁路建设的困厄—基于黄奕住投资漳厦铁路的研究》等,有探讨战时经济问题的如徐畅的《抗战中后期鲁西冀南抗日根据地土地回赎运动述析》、周祖文的《统一累进税与二五减租:华北抗日根据地地主与农民—以晋察冀边区为中心》等等。在点评环节,西北大学的韦苇教授对其学生赵麦茹的研究成果颇感欣慰,并从自身经历强调了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中“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青年学者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

   在学术茶话会上,经济史学老前辈赵德馨先生作为特邀嘉宾与40多位青年学者和学生促膝交谈一个多小时。首先,赵老针对经济史是否为一门独立学科给予肯定,认为经济史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范式,同时提出经济史学的思维方式有3求,即求真、求解和求用。其次,赵老还根据自身多年的治学经验强调人要跟随历史前进和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史学的指导思想即跟随论与沉淀论。最后,提出目前经济史学研究所面临的危机即只入不出,很少有为理论经济学所用的“理论”;对此,赵老希望下一代接班人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多元化的理论工具进行学术研究。

30日上午进行了2组会议报告,有相关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如禹思甜的《董时进的农业经济思想》、宋丽智的《刘大中经济思想研究—以<美国经济评论>的五篇论文为中心》及周文蕾的《传教士保险文明之西学东渐—以郭士腊为中心的考察》等,还有相关清末时期经济问题的研究。来自暨南大学刘增合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程霖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易棉阳教授作了主题演讲。在闭幕式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对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了祝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唐任伍教授认为此次会议论文质量普遍较高,有推动学科发展之作用,同时也强调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特色、肯定了邹进文团队的相关学术成果;我校副校长邹进文代表主办方致感谢辞,研讨会圆满结束。

首届中国近代经济史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全国经济史学研究者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学习平台,对繁荣学科学术研究、培养青年才俊、延续经济史学传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