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9月2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于南湖校区文泓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讲授“民法典的时代精神”。法学院温世扬教授担任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冉克平教授,我校徐涤宇教授、麻昌华教授、赵家仪教授、曹新民教授、胡开忠教授、彭学龙教授、黄玉烨教授、樊启荣教授、张红教授、陆剑教授作为嘉宾到场聆听。
王利明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中国需要一部民法典的原因,首先是良法善治,良法需要体现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的价值,而民法典的任务即是保障私权。教授举用警察公权力受到限制的例子,印证私权越发达,公权就越规范,民法典奠定法治基础的观点。同时,民法典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民法的首要理念是私法自治,私法自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再者,民法典是法官依法裁决的保障,我们应当学会体系思考。
之后,王利明教授从私法自治和人文关怀两方面回答了中国需要一部怎样的民法典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依据是应在尊重历史习惯和传统的同时保持开放性,并体现时代精神。王利明教授以侵权法与债法之间的关系,说明民法之所以是完整体系的原因在于贯彻始终的私法自治。民法进入21世纪后,产生另一个重要价值理念——人文关怀,王利明教授以代孕纠纷的例子,表明在尊严的维护和司法的执行发生冲突的情况下,民法应该是人法,是真正保护人爱护人的法律。私权背后关系到个人尊严,人文关怀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王利明教授从时代出发,提出自己对民法典的期盼。他指出,今天我们要制定的民法典需要具有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生态危机时代、风险社会时代的特征。温世扬教授对王利明教授的讲座做了简要归纳,并对王利明教授作为一个法学家所具有的真挚情怀、宽阔视野、深邃思想、缜密逻辑表达了敬慕。
提问环节,同学们从民法典的立法技术、稳定性、完善我国法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问题,王利明教授在回答中指出:司法实践的经验以及立法成熟的规则具有稳定性,同时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规则。我国缺少法制文化,对其的培育,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