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邱依文李萌吴凡)9月8日中午,中南法学新视野学术沙龙第三十二讲在文治六楼会议室开讲。法学院新进教师黄泽敏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讲述了案例指导制度下的量刑公正研究。法学院院长徐涤宇教授出席本次讲座,法学院李栋教授担任主持人,高庆凯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另有法学院多名老师前来参加此次活动,他们分别是:胡弘弘、张继成、袁中华、张忠民、李俊、胡东海、漆晓昱、韩桂君、龚春霞、吴京辉、郭倍倍、黄志慧、资琳、夏文莉、何鹏、巢容华、石世峰、陈军、黄美玲、徐小奔、李鹿野、蒋楠楠等多名老师。
黄泽敏博士从事法学方法论、司法制度等研究,已在《法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若干篇。他曾在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办公室实习工作半年,直接参与案例指导制度的相关建设。
案例指导制度的出台是最高人民法院多年准备的成果,其目的是指导全国法院审判工作;其制度目标是保证“同案同判”,它是法律形式正义的具体化表达。为解决案例指导制度与量刑公正之间的关联与引申出的种种问题,黄泽敏博士以刑事指导案例为例,论证辨析了量刑的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概念。他认为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达成个案量刑的形式公正需要有比较对象的存在方能予以评价,而量刑的实质公正则可以单独衡量。而量刑不公的根源则在于量刑裁量权。
关于量刑裁量权,黄泽敏博士则通过建立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证。在总结以上分析后,他对于参照指导性案例 如何作出公正量刑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即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他系统解释了量刑的约束规则和援引规则,详细论述了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作出“绝对相同”亦或是“程度相同”的量刑,在什么情况下援引“部分裁判结果”。
之后,高庆凯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精彩的总结与评议,给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篇论文具有不错的理论意义,但是结合我国的案例制度发展而言,实证角度仍有欠缺之处。其他老师也纷纷发言,针对黄泽敏博士的论文提出疑问或意见,交流各自的想法。本次沙龙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结束。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