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谢伟杰)“南湖校区各宿舍区的垃圾桶数量普遍偏少,不足以容纳每天的垃圾产生量。”“我校的垃圾清运车辆是一用一备,运输效率偏低。”自4月1日到5月31日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1201班兰志财、胡彪、吴雪菁和王鹏,共同合作,对我校南湖校区的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状况作了一个具体且周密的调查,发现我校垃圾收集运输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分管有关工作的副校长陈明得知后,多次为他们发挥专业所长服务学校大为点赞。
这份调查报告主要是以我校南湖校区各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家属区和商业区为对象,目的是想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南湖校区的垃圾收集站的选址以及垃圾运输路线提出优化方案,以提高垃圾收集效率,给清运系统提供借鉴。
此次调查,小组成员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将我校分成了10个片区,并对每个片区的垃圾收集设施包括垃圾桶和垃圾收集站、垃圾产生量、垃圾收集车与收集路线进行详细具体的调查,通过对宿管员、教管员、教工宿舍区居民、环卫工人、垃圾收运车司机的咨询,后期也与环保绿化部的相关领导取得联系,核实数据。最终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我校南湖校区日垃圾产生量共计18074千克,10座垃圾收集站的垃圾容量约为8个立方,一辆对接式的垃圾车额定载荷仅为5500kg,需要来回运输4趟才能运完,保守估计至少也需要8小时。即使在如此庞大的垃圾产生量之下,摆放垃圾桶的数量却整体偏少,分布间距不合理,另外垃圾清运车的工作效率过低,垃圾分类意识薄弱,软肋明显,直接影响了校园生活环境质量,导致一定的校园环境生态问题。
组长兰志财表示,这一份报告是在自己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部分数据是从花费相当精力的论文中提取,并通过建立模型来分析。而数据收集是另一位组员,花费很多时间,把学校每个角落跑遍了,最终汇总结果。”在实地调查之前,我们就学习过固体废物控制工程,也了解垃圾收运系统的种种方法与设计,但实际调查才发现,理论并不一定和实际生活完全适合。”以理论作为指导方向,并且结合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在这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调查刚开始时,只知道校园内有10个垃圾收集站,但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个位置。一边调查一边走的时候,突然发现学校校园原来真的很美。“在这奔波忙碌的过程中,想到自己完成这项调查后就要毕业离开校园了,反而更不舍得。”
回归到这份调查报告本身,兰志财说到,针对小组调查发现的亟待解决的垃圾处理问题,需要适当地增设宿舍区垃圾桶,合理设置垃圾桶间距,调整垃圾清运车的作业方式,并且逐步推进垃圾收集分类工作等。只有大家实际行动起来,才可以为校园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