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黄源盛教授解读法学智慧的追寻

来源:法学院发布时间:2016-05-05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通讯员 吕笑语 李萌 李良珏 曹庭枝 郭筱)428日晚,以“法学智慧的追寻——一位法学教授的学思历程”为主题的讲座在文泓楼报告厅举行。台湾地区著名法科史学者、台湾辅仁大学法律学系黄源盛教授为此次讲座主讲人,我校法学院陈景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法学院武乾副教授等多位老师以及法学院法制史专业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此次讲座为黄渊盛教授前来我校展开的法制史系列讲座之一。此前,黄教授还分别主讲了主题为“法律史上的另类裁判——春秋折狱与原心论罪”、“法律继受百年——晚清民国社会变迁与法律发展”等多场专题讲座。

黄源盛教授以“人是想飞的,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这样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文字作引、卡内基为例,告诉同学们要发现自我,实现超越与突破:“大学是一个无限浩瀚、可以尽情挥洒的学习环境,除了法学之外,法律人的训练也要吸收科学、人文、艺术等通识。”随后,黄教授从人性论、价值观、方法论和历史观四个方面解读法学智慧的追寻。

 “法的源头——人性论”是黄源盛教授谈论的第一个方面,从孔孟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再到韩非子的无善无恶、趋利避害论,黄源盛教授加入自己的经历和同学们探讨人的第一本性,深入分析人性、规范、秩序、德礼,提醒同学们不要做法律的泥水匠,要做法律的工程师。援引亲身经历,黄源盛教授对于人性论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羊乎?狼乎?

黄源盛教授接着进入第二方面:观念法学——价值观。针对如今法学工作者的“忙、盲、茫”以及不同法学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黄源盛教授揭示了法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科学性,由三段论的逻辑分析可见;艺术性,情理法兼顾的原则便显;而人文,则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古代孔子谈父子相隐,孟子谈负父而逃的案例,更是展示了法学科学与艺术调和的魅力。

黄源盛教授在“法的终极关怀——方法论”部分中,引用吴经熊先生正义即恰到好处的观点,揭示法律不畏权威,尊重事实的批判性和保护人性的忠诚性。而在第四部分“学思历程——历史观”中,黄教授则探讨了王国维的人生三境、人生路上的学问——衣食世界与精神世界,生命的学问——性灵世界。

最后的幕落部分——在迷失中找回家的路,黄源盛教授更是借用“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让同学们深化了对生命、成功、知识与智慧的理解,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陈景良教授引用“不知今夕何年”来表达自己的“沉醉”并对讲座作了总结,同时也建议同学们:“学习法律,必须先强调依法办案,个别情况下也需要诉诸价值补充。”在场同学也纷纷就各种问题进行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在黄教授对“生命的学问与学问的生命”的精彩阐释中落下帷幕。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