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法学新视野:田飞龙言说政治宪法

来源:法学院发布时间:2015-11-05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倩男 曹庭枝 卜文会 郭小艳 张雪)11月2日至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田飞龙教授做客中南法学新视野学术沙龙,在文治六楼会议室开展了三场关于“政治宪法”的讲座。法学院王广辉教授、李栋教授,张青波副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众多师生到场聆听,共同探讨学习田飞龙教授的学术精髓。

 

 

田龙飞研究员开讲

 

 

    田飞龙教授按照空间与时间的不同维度划分了三场讲座的主题。在第一场讲座中,田教授聚焦于我国的党章与宪法关系。他对比了目前学界争论的“党章宪法论”和“立宪党导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弊端。在宪法与党章的互动中,前者没有遵循中国成文宪法信仰,将普通法的多元化现象上升为宪法多元化;后者从实用主义理论出发,将党章中的一般性规范纳入宪法中,变“潜规则”为“显规则”,容易导致规范不足之问题。

 

    针对中国政治宪法学发展较慢的现状,田飞龙教授深度剖析了党章与宪法关系:在研究主体方面,研究者在研究党章与宪法关系时要适当摆脱情感上的不安,将心态提升至“搁置小我,面向大我”的境界;在研究方法上,此问题的研究需要中等程度的类型学;面对社会敏感问题,在理论上要愿意并敢于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双面性。想要深度研究宪法中的政治问题,必须寻求价值认同与获取充足的相关材料。

 

 

周其明教授点评

 

 

    在第二场讲座中,田飞龙教授将视线定格在国外,通过详细解读经典著作《联邦党人文集》来阐述美国的宪法构建。田教授认为,《联邦党人文集》所推崇的宪政公正权的思想对美国宪法发展影响深远。它的主题理想地回应了“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的永恒政治难题,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美国的联邦宪法设计方案优于联邦体制。这是联邦党人的胜利,也是美国建国大业的良好开端。

 

    以经典的比尔德之问为引,田飞龙教授指出,虽然《联邦党人文集》是“一种早期现代”的宪法学,1787年的联邦党人也存在只关注“优良政体”,不关心“权利法案”的缺点。中国当前改革的顶层设计还是要回归到《联邦党人文集》中。抓住宪政设计的本质,解决“构建优良政体,完备民族国家”的核心问题。

 

 

观众提问

 

 

    田飞龙教授的第三场讲座着重介绍了“政治忧虑性”,“宪法政治与美国经验”,“民主优先还是法治优先”及“让宪法运转起来”四个核心问题。中国存在的政体忧患与秩序危机现象主要表现在文化焦虑、理论自信、意识形态焦虑及群众性事件的恶性循环上。中国的体制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实现政治体制转型。而实现转型不一定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美国的宪法稳定是神话般的存在。通过研究美国政治宪法的发展进程,田教授总结得出,司法审查及美国人民的“宪法政治”是美国宪法长期稳定的基础,而完备“人民参与”,“理性审议”,“法典确认、二次选举、司法审查”三要素是美国宪法保持连续性和法治理性的保障。其后,他运用宪法统计学论证了法治优先的相关问题。在政治宪法学的中国化路径上,中国要悉心培育宪法政治的制度与社会基础,增强社会权威和司法职业能力,建立司法民意基础以及奠定“宪法政治”的基础条件。

 

 

讲座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