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王旭主讲宪法解释与价值相对主义

来源:法学院发布时间:2015-10-24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通讯员 李新宇 项安琪 彭雪梅)101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副教授于文治楼六楼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宪法解释与价值相对主义讲座。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系张青波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江登琴副教授出席。 

 

 

 

价值相对主义区别于二元方法论下的价值绝对主义,包容价值冲突,追求价值多元,期待构架价值共识之下互联、互构的价值之网。王旭副教授在价值相对主义指引下,论证了宪法解释的必要性、方法及其利弊及其发展方向。 

 

 

张青波老师讲话

 

宪法的高度抽象性、原则性特点,使得宪法解释异于一般法律解释。宪法解释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行为正当与否的价值判断,致力于寻求普遍的行为准则。王旭副教授引用德国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的三元方法论,指出宪法必须解释,且宪法解释是寻求客观规范背后的价值评判,而不是简单的逻辑程序堆砌。 

 

 

价值相对主义为宪法解释方法提供新的广阔思路。是否应赋予法律独立生命的争论,早在几百年前的欧洲便已产生,而价值相对主义指导下的宪法解释方法则具有两面性。王旭副教授更认同拉德布鲁赫公式中列举的解释三要素——正义、合目的性、安定性——认为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平等正义基础上的价值冲突,带来自由民主,实现社会国。但价值相对主义亦存在着弊端,其一,古今不同学者对多元价值指导下价值宪法解释的内容理解存在较大分歧,而且价值相对主义暗含着向不可知论发展的风险。

 

 

 

 

回归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王旭副教授指出宪法解释的目的在于宪法实施,而实施的根本问题在于探索一个开放的文本如何无矛盾地实现,只能通过个案不断权衡各种价值,求得具体情境之下的融贯解决之道,这是一个宪法学者们应该争执解决的知性问题,也是宪法解释学对中国实现全面转型的贡献。价值相对主义是现代宪法发展的宿命,如何在发展中避免沦为实力主义,是对宪法学者及宪法塑造者的考验。 

 

张青波副教授总结表示,王旭副教授的讲座引经据典,融贯中西,结合国家发展趋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体现出其深刻的思想。现场同学们就对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的理解、如何处理宪法研究和政治的关系、宪法解释学与宪法教义学的关系等问题,与王旭副教授进行交流,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