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荣、管涛、梅新育教授解读经济金融制度
来源:法学院发布时间:2015-09-23
字体:大中 小
新闻网讯(通讯员 韩龙)9月19日,著名世界经济学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商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周茂荣教授,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著名智库——中国金融40人论坛秘书长管涛教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教授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和金融制度改革开坛布道。

主持人韩龙教授
本次论坛由法学院韩龙教授主持,来自于校内外的人士和国际法专业 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周茂荣教授
周茂荣教授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并未呈现出稳定复苏的态势。美国的经济恢复较快,成为目前世界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欧盟的经济则陷入了长期停滞。日本的宽松的财政政策、量化宽松以及结构改革虽有一定效果,但作用有限。金砖五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中国进入“新常态”,但新的增长动力还未形成,面临诸多金融风险。周茂荣对其中的原因及出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管涛教授
管涛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第一,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当前国际货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中心即美元,次中心如欧元、日元、英镑等,外围如人民币等。第二,SDR(特别提款权)与人民币国际化。进入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有两个标准:即贸易大国及货币可自由使用。人民币进入SDR是必然趋势,其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可能小于预期。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全景。就汇率机制而言,浮动汇率是大势所趋,我国应坚持对内平衡优先原则,即利率和汇率冲突时利率优先、宏观政策与汇率冲突时宏观政策优先;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

梅新育教授
梅新育教授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外部环境的最大变动是初级产品行情下行。在此情形下,海外对人民币需求的变动变现为:在边贸等计价结算中,人民币可以其稳定性优势在新兴市场国货币竞争中胜出。此外,新兴市场国资产避险需求上升,初级产品定价权变动,以及从“美元灾”到“美元荒”转变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及潜在需求,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梅新育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制度建设。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全场
三位教授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引人入胜,引来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与会人士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