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王诗祺 位树理 蔡子盎 胥娟 刘睿 刘刚)4月25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法重述、民法典编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开题论证会在我校举行。
与会的课题组成员有课题首席专家、我校法学院院长徐涤宇,子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子课题负责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家勇,子课题负责人、《中国法学》杂志社编审、研究员、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秘书长朱广新,以及其他课题组成员。参加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有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孙宪忠,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民法研究中心主任崔建远,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校副校长陈小君,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商研究》常务副主编温世扬,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法学院副院长麻昌华。会议由法学院副院长张红主持,我校副校长姚莉在开题会上致辞。
在致辞中,姚莉代表学校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她认为在我国开始民法典编纂的大背景下,课题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和研究必要。希望各位专家、老师能够畅所欲言,为课题的论证多提宝贵、有建设性的意见,并衷心祝愿这次开题会取得圆满成功。
徐涤宇代表项目组做开题报告,他简要介绍了本项目的四个子课题:中国民法规则与理论重述、外国民法典的体系与制度的借鉴、中国法律文化对民法典的影响、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建议。课题组期望通过对民法判例的整理与重述、民法规则与学说的重述来完成中国民法的重述即民法典编纂基础,同时通过研究中国法律文化对中国民法的影响并借鉴外国民法典体系与制度,达到民法典编纂的体系化与科学化的目的。最后,他简述了本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提出了预期结果的构想。实施的第一步是对现有民事规则进行重述,第二步是运用法文化和法社会学的方法对现行民事规则体系进行反思,最后一步是对国外先进的民事立法经验加以借鉴。 报告补充环节,朱广新指出,与30年前民法典编纂意义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出发点是在民事法律已经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其科学化和体系化。这其中隐含着的深刻问题是为什么要编纂民法典。如今编纂民法典应有两个核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民法典中得以体现;如何处理好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维度,特别是民法同公法的衔接,与商法、经济法的关系等。薛军强调了工作团队的情怀。他表示,课题的目的在于以一个建设性的态度来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不是为了在民法典编纂中争取一个主导地位,无论“在朝在野”,都要积极参与。要在这个进程中留下足迹,让后人知道这个团队的声音和水准。
随后开题论证专家对项目开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孙宪忠首先指出,在目前学界对民法典制度设想比较多的情况下,该课题致力于为民法典编纂提供理论支持,因而具有重大价值,并对由徐涤宇所领导的杰出团队表示了肯定。同时,他认为课题组应当进一步增强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意识,多反映实际问题,侧重于民法典编纂的体系化与科学化。崔建远认为民法典编纂所立足的哲学基础,应当接地气,又反映时代新气息:人的地位、价值以及尊严在民法典中应该有所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采取什么样的哲学态度;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民法典应当抛弃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此外,崔建远也建议课题组在保持民法制度纯洁性的同时,注意同其他法律制度的衔接。
陈小君在强调课题应当重视对立法者的说服作用的同时,认为民法重述的体系化问题也很值得重视,重述对象当有所侧重。在理念上,课题组须重视实证元素的作用。
听取了专家们的建议后,徐涤宇对论证专家组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简要回应。他对专家们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课题组会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私法领域其它部门法专家积极交流,在法律重述中找准侧重点,使重述体系化。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