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2014年度法治发展综合评估项目成果发布

来源: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5-02-17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曾海涛)2月12日,“2014年法治发展综合评估项目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央政法机关、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媒体的80余位嘉宾参会。会上,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介绍了评估项目开展情况,全国政协委员、华永集团董事长李勇,我校校长杨灿明教授等嘉宾致辞。

 
    据悉,“2014年法治发展综合评估”项目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检察日报、人民检察杂志社、正义网、华永集团共同开展,此前,已组织开展过两年评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

 
    经过综合初选及专家评审,最终,“修改后行政诉讼法:破解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十项内容获评“2014年中国十大法律制度建设成就”;《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等十项成果获评“2014年中国十大影响力法学理论研究成果”;新中国宪法的奠基人许崇德等人物获评“2014年中国十大影响力法治人物”;刘铁男受贿案等获评“2014年中国十大影响力法治案例”;“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十项新闻获评“2014中国十大法治新闻”。 

  
    发布会主办方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诉讼法室主任熊秋红研究员、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汪习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刑法室主任刘仁文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姚广宜教授等专家学者,对项目成果进行了精彩点评。


    附一:校长杨灿明教授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一堂,在这里召开2014年度法治发展综合评估项目成果发布会。非常高兴受邀参加这次盛会并致辞发言,在此我谨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本次发布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二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月份,诗经有云:“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二月初吉,载离寒暑。”中国也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回顾刚刚过去的2014年,定当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中国共产党将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虽然国家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用“大仓满,小仓流”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我国在社会制度与社会治理建设层面取得的进步,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标准,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以至于社会时不时会蔓延着“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情绪。实际上法治所强调的公平、正义、自由、诚信、秩序等内在精神乃是社会礼仪的价值核心。法者,万事之仪表也,天下之仪也。法者,政之至也。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经济大国不等于强国,只有以法治为根基的国家,才有社会的长治久安,政治的清明廉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果说“评估一本书不能仅仅看封面”,那么评估一国的法治发展状况,同样也不能仅仅看法治的宣传口号,更要看法律的实施情况。法治实现的关键在于治官治权。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法治不彰,从领导干部身上找病根,就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纪国法成了“橡皮泥”、“稻草人”。“老百姓不信法,是因为干部不守法”,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真正抓住了依法治国的“牛鼻子”。那种还想以强调党的领导为名,破坏规矩,贪婪专权,以权谋私的做法该到头了。这些以个人代党、以权压法的人,该收敛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向当前存在的法治不彰、法治废弛的一些现象亮剑,动真格。对党内的腐败分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只要有违法乱纪、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行为,必查到底,老虎苍蝇一起打,一扫过去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反腐倡廉疑问。

    “国无长治,又无长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只要全社会凝聚法治共识,信仰法治,信法为真,确保《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地生根,每一个人都遵纪守法,弘扬正气,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法治中国,法治强国就不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正在实现中的梦想。

    最后我希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继续开拓创新,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建言建策,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本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并预祝本次发布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附二:副校长姚莉教授点评语

                    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

    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顺利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在这样的法治背景下,一年一度的中国十大影响力法治案件的评选活动如期而至。这些案件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见证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每一个进步。 

   从治标到治本,反腐的根本出路在于法治。 刘铁男受贿案的公开透明审判,标志着十八大以后落马的“老虎”“苍蝇”们将纷纷走入我国肃贪反腐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不仅意味着司法将以法治的最高权威确保反腐的合法性、确定性和持续性,更表明了我国的反腐败斗争走的是一条法治之路,对消除公众关于运动式反腐、反腐政治斗争的猜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司法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神圣使命。对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的依法审理,既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暴恐案件严厉打击、从重从快的宗旨,又遵循了依法惩处的法治原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该案还将推动我国反恐怖立法的完善。山东招远涉邪教案的公开审理,充分体现了我国严厉打击邪教犯罪的决心和力度,向国内外表明法治中国不容许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教组织肆意横行。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正义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正义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念斌投毒案以“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而不是像佘祥林案、赵作海等案件那样,由于“真凶再现”或者“亡者归来”使真相大白。这反映了司法机关在司法理念上有了重大转变,体现了人民法院对“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现代法治理念的践行和落实,标志着“疑罪从无”等法治原则终于不再仅仅停留于纸面上。当然,真正实现现代法治理念的全覆盖,“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有效防范冤假错案还任重道远。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不仅伤害着具体的个体,也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躺着都会中枪”的无奈境地。立二拆四网络造谣案的审理为发布网络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等网络犯罪案件的办理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先例,彰显了以法治方式约束社会生活领域的全面性和时代性,表明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没有任何领域是法外之地,将带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网络活动法律边界的正视和反思。

    有人说:“回顾总结2014年,是从寻找一架飞机开始,到寻找另一架飞机结束”虽是挪揄调侃,但不可否认的是,2014年,航空安全正前所未有的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伊春空难飞行员获刑案,不仅将成为我国 “首例空难追责”案件,更将拓展我国了航空安全事故依法追责的新局面。

 
    除了上述案件以外,马乐“老鼠仓”抗诉案、冷冻胚胎继承权案、琼瑶告于正抄袭案、光大证券“乌龙指”民事索赔案也进入“2014年中国十大影响力法治案例”之列,它们或者为严厉打击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树立了路标,或者为司法贴近人伦价值进行了启发,或者为推动影视剧市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提供了典范。

    总之,十大影响力法治案例案情典型、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对于“弘扬现代法治精神,培育公众法律信仰,提升法治改革社会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