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蒋晓芹 学生通讯员 谢伟杰 吴欢)12月22日,六小龄童章金莱老师亲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会堂,带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精彩讲演。下午一点半,头戴红帽,一身红衣的六小龄童从舞台右侧出现,瞬间点燃全场,同学们纷纷起立,想要一睹“美猴王”的风采。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胡德才在致辞中表达了对章老师远道而来的欢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在现场颁发证书,授予六小龄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荣誉教授”的称号。

演好美猴王是哥哥对我的期望
“我的父亲章宗义叫六龄童,我的二哥叫小六龄童,那我总不能叫小小六龄童吧,那不就成了孙子了吗?所以我就倒过来,取名六小龄童。”六小龄童诙谐地开场自白,引来一阵哄笑。
其实六小龄童与孙悟空结缘,是出于一场家庭变故。章氏猴戏是中国传统猴戏的代表,其家族是著名的“猴王世家”。他的二哥小六龄童17岁时不幸患白血病去世,因而由他接过了扮演美猴王的“金箍棒”。“那时我还很小,不懂死亡是什么,哥哥临终前对我说,只要你演好了美猴王,就能见到我。”章金莱满怀感情地说,“现在很多人都问我,你有没有想过退缩或者放弃,我觉得没有,因为我总觉得我的哥哥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推着我,一种家庭的责任感让我必须演好美猴王。”
用一生演绎一个角色
历时17年,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央视版《西游记》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而章金莱先生将孙悟空从传统猴戏搬到了电视荧屏,他的演绎活灵活现,出神入化,塑造了无人超越的“美猴王”的形象。
抓耳挠腮,“手搭帐篷”,六小龄童细致入微地研究孙悟空的艺术表演形态。“要想演好孙悟空,就必须有中国传统猴戏的积累,是戏曲而不是戏剧的积累。”由于当时经济条件艰苦,拍摄《西游记》的过程同样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火烧,水淹,历经无数危险,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表示,“所谓的大师,就是在自己专业的领域上做到不可替代,登峰造极。”章老师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经验分享,让同学们肃然起敬。

西游文学需要我们的传承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有放弃的念头,更不可以有过河拆桥的想法。”六小龄童谈及传统文化国粹“猴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生存状况时说道。今天《西游记》所取得的成就,并不是章氏猴王家族的伟大,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戏剧的伟大。他回忆起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与一位小男孩的对话,满是感动:“孙悟空被压了五百年都没有死,我们也不会死。”认为传统文化戏剧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支撑。
六小龄童已在国内100多座高校和300多所小学巡回演讲。有很多人存有疑惑,为什么要到这么多学校去讲演。“因为我看到了一些现象,就是现在国内外,包括许多大学生喜欢戏说,恶搞《西游记》。”“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师徒都有爱情故事”,对此,他感到十分痛心。真正的西游文学,博大精深,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批判,对真理的向往。对于名著翻拍问题,章老师认为艺术可以百花齐放,艺术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不能丢掉《西游记》的魂。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有了优秀文化国人还在践踏就很可耻了。”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与义务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下一代对《西游记》,对传统艺术有正确的认识。

“我们不许你老”,现场舞起金箍棒
当熟悉的西游记主题曲在整个会堂响起,已经五十五岁的六小龄童手握金箍棒,运握自如,重现了当年“美猴王”雄风。“我们不许你老!”一句话,表达了我们年轻一代对章金莱老师的敬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