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陈保陶) 3月21日晚7点,清华大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教授贝淡宁在文波楼108教室举办了一个题为Political Meritocracy的讲座,该讲座是由哲学院主办,参加这次讲座的嘉宾有:哲学院政治学系主任万健琳、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张敏和政治学老师李万全。 一开始,贝淡宁教授就介绍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接着,他做出了以下4个假设:对于一个政治共同体而言,由高素质的领导者进行统治是好的;中国的一党制度政治体制并非即将崩溃;该体制任人唯贤的方面有部分是好的;它可以变得更好。 之后,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贤能政治的构想:一个政治体制应当致力于选拔具有卓越的能力和美德的领导者。同时,他提到:基于中国自身历史而且受新加坡影响的这种贤能政治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腐败、不平等、环境恶化、以及对持不同政见者和对宗教表达的压制等问题更为严重了。所以,中国需要实施民主改革。 如何在贤能政治中实现选贤任能呢?贝淡宁教授认为有以下4个评判标准:一是语境中的领导能力,领导者的特质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政治领导者的理想特质也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二是智力,作为一个政治领袖而言需要理解复杂的主张,并依据与决策过程相关的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最新发展所提供的知识做出种种决定;三是社交技能,最有效的领导者都具有高水平的“情商”;四是美德,领导者必须忠诚于共同善(共同利益);否则卓越的智力和社交技能便可能用于不道德的目的。并提出应该用60:20:20的比例来评估道德品质:其中60%的权重给予同级别者,另两个20%分别给予上级和下级。 讲座过程中,贝淡宁教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事例引起同学们的阵阵笑声。讲解完毕,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题。一位男同学问道:“如果中国采取了贤能政治,如何才能避免阶级壁垒?”贝淡宁教授回答:“贤能政治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其实施的前提是言论自由,最重要的是要缩小贫富差距。” 最后,哲学院政治学系主任万健琳对贝淡宁教授的讲座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发表了一下听后感:“我觉得贝淡宁教授潜在的结论就是中国是适合贤能政治生长的土壤,中国人总是觉得西方的制度很好,但也有很多西方人觉得中国在东方的崛起是很有意义的,赞成中国这一种特殊的发展机制,这样的说法很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觉得中国的发展的确有着其内在的原因。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