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中国十大法治人物”陈卫东教授来我校作讲座

来源:文澜新闻网发布时间:2013-10-18 字体:

 

 

    新闻网讯 (学生记者 苏恒瑶 实习记者 陈双) 10月 16日晚,法学院献礼“65周年校庆”高端学术系列讲座第十一讲“当前司法改革的主要问题”在模拟法庭二开讲。中国十大法治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卫东担任主讲,我校校长助理姚莉教授主持,特邀嘉宾徐汉明教授作最后总结,诉讼法全体教师到场聆听讲座。

 

 

 

 

陈卫东教授致力于中国的司法改革研究,对中国司法改革有很多独到的见解。陈教授首先谈论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原因,党的十八大虽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的目标,却没有涉及具体的改革措施。加之,我国的司法现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相适应,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引起大量纠纷,影响社会稳定。

 

此次司法改革是在前两次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的,针对本次改革的最终归问题,陈教授从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解答,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已成为改革主要的路径选择;探寻司法的规律和特点,让司法机关职权的设置与运行都建立在司法的规律与特点上;要放眼世界,构建符合国际司法趋势的司法制度。陈教授以逮捕权的归属为例,指出我国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权力分配虽切合我国国情却不尽符合司法的特点与规律。

 

 

 

谈到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具体内容,陈教授重点提到了我国司法制度最大的问题,即司法不独立其对外表现为司法地方化,对内表现为司法行政化。此外,我国司法人员权责不分,缺乏应有的责任制度。陈教授以美国纽约的法院辖区设立为例,建议在我国现行法院、检察院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着力改革法院、检察院的管辖范围,作为解决司法地方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司法行政化,陈教授则提出设立主审法官负责制,用责任约束司法取代上级领导或单位的影响,防止司法腐败。不仅如此,陈教授还主张此轮改革要注重程序公正的设计,促进司法公开,这就涉及到公民的司法参与,陈教授列举了英国、香港、韩国以及台湾的陪审员与人民监督员的制度,提出我国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建立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才库,为解决司法权威不足和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危机问题开辟道路。

 

 

最后,陈教授还谈到了律师制度、信访制度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问题,称赞劳动教养制度在此轮改革中着手最快、到目前为止改革最彻底,但仍有诸多遗留问题亟待解决。陈教授建议在场学生关注司法改革的新动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司法改革做出贡献。

 

 

在互动环节,与会学生积极提问发言,陈教授就“薄熙来案件的透明度”、“司法与政治的关系”、“一些案件久拖不决”等问题作了耐心解答,赢得阵阵掌声。徐汉明教授则对陈教授的此次讲座进行了最后补充。

 

 

     陈卫东教授在讲座后的采访中表示;“希望中南大的法学科学子努力学习,潜心做学问,将来贯彻厚德济世的校训归属,到西部去,到基层去,让中国法制进程的推进不仅仅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推进,而是整个中国,整个民族法制观念的进步。”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