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在学校艺体中心举行的“2013年五四综合表彰大会”上,我校16名师生组成的“五月的鲜花”表演团队获得了“特别贡献奖”。5月4日晚,由他们共同参加策划演出的发光舞《遨游太空》在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晚会舞台上大放异彩,并入围最佳人气奖。这是我校历史上的第一次。
花香必经苦寒来。鲜花的背后,是团队师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最波折:三“送”五“选”终登央视舞台
今年3月上旬,《五月的鲜花———我们的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开始在高校征集节目。校团委立即组织师生团队昼夜排练,4月中旬首先拿到了晚会的入场券,即参加“五月的鲜花舞蹈团”为晚会伴舞。
“学校的名字仅出现在屏幕上与同时被主持人大声的念出来是不一样的”。艺术团副团长刘学申说,团队的梦想是能独立表演节目。《遨游太空》之前,艺术团先后排练出两个青春校园歌舞交由导演组审查。由于是非专业类院校,队员们大部分都只是舞蹈爱好者,两个歌舞节目由于专业性不足都被导演否决,师生们赶排了第三个发光舞节目。这一次,大家看到了曙光,导演组看完节目后的建议是“舞蹈中的科技元素保留”。为此,校团委书记周巍和指导老师张艳芸两次赴京了解导演组对整个晚会的构思和要求。在克服了灯光技术、服装、音乐等诸多困难后,终将作品呈现较为完美的效果。4月24日,16名师生怀着忐忑的心情奔赴北京,接受导演组最后的审查。
3次选送节目,之后又进行5次节目筛选。4月29日的大联排中,我校的发光舞《遨游太空》一亮相便惊艳全场,现场近2000名观众自发鼓掌,“哇!太棒了!”导演组最终确定我校在晚会第三篇章表演独立节目。
最无奈:挚爱母校竟鲜为人知
在高校林立的北京,不少人仍然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个名字不熟悉。以至于当队员们穿着印有校名的文化衫在马路上排练时,有路人竟然发出“‘中南海政法大学’在哪里”的感叹,这让刘学申觉得又好笑又好气。“当时觉得特别委屈和无奈。但也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让大家记住我们的校名!”回旅馆以后,队员黄亚伟在每天背服装的大麻袋上写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几个大字,并画上了学校的校徽,标注了“211工程院校”。
5月4日晚,表演结束后,当师生们在央视大厅合影,高喊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在场的人都为他们鼓掌。返校后,大四的黄亚伟参加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的招聘,一个面试官表示他是看了央视《五月的鲜花》后才对学校有所了解。当得知眼前的这位求职者竟是《遨游太空》的表演者时,他把中石油的offer给了黄亚伟。
最艰辛:凌晨3点仍为“完美”练功
一次联排结束,队员们回到宾馆时已是凌晨1点了。一位队员看到指导老师在QQ群里的留言:“导演说我们的国旗还可以再拉直一点”。已经躺在床上准备休息的队员们马上换好衣服,到宾馆大厅排练。那一晚,他们练到了凌晨3点。早上9点,他们又准时出现在了央视联排的舞台上。
由于训练场地的缺乏,停车场车间、大马路以及宾馆大厅,都成了排练场所。演员们的眼镜上、手上都有开关,排练动作的时候准确地把每个开关的位置控制好,结合到动作的节奏中去,这也是最难的地方。他们特地找到体育馆通道、车间等漆黑的场地,一遍又一遍地单独练灯光的开关动作。“既然在专业上不及别人,就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队员李驰说。采访时,她一遍一遍比划着动作,也没法数清表演时一共需要开关身上的4个按钮多少次。
科技元素多了,服装的问题也就多了。演员们每天随身携带着针线、胶带、橡皮筋等工具,准备随时对服装修补。铠甲服装笨重,表演时容易滑动,演员们用绳子把衣服绑在身上;为了把眼镜固定在头上,花了一夜的时间用502胶水把皮筋和眼镜粘在一起,弄得衣服和被子上都是胶水;衣服上电线断了,自己用胶带粘好,再等服装设计师来修理。
最心酸:老干妈拌饭和楼梯间换装
团队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去北京,水土不服的现象很严重。连续高强度排练对体力的消耗很大,电视台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所提供的伙食大多数是清真的,演员们常常吃不惯。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老干妈。所有人坐在地上,围着两瓶老干妈吃得不亦乐乎。“来北京时校团委周巍书记还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自己。”李驰说。
挑战远不止这些。正式演出之前,演员在自发反复练习中发现了问题———我校出演的两个节目之间换装时间只有5分钟。《遨游太空》的服饰相对复杂,要奔跑于舞台与试衣间之间完成换装任务很困难。最后演员们买了连体服,在楼梯间拉了个帘子就换起装来,不断地计时练习之后,终于将换装时间控制在了5分钟内。
黎旭是团队中唯一一个大一演员,在之前的节目中,由于央视提供的配舞鞋子过大,她的脚两侧都磨出了伤口,她仍然忍着疼痛坚持上场。《遨游太空》表演结束后,她才发现自己的脚肿得连路都不能走了,最后由团队男生背着回到了宾馆。“当时觉得自己可以,也是怕大家担心,没有告诉老师,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坚持下去。”黎旭说。
最温暖:各方关怀帮助受鼓舞
“真的想不到,校领导竟然到大马路上来看我们。”谈到校党委副书记周景明两次赶赴北京排练现场看望他们时,刘学申依然很激动。周景明亲切慰问了团队师生,鼓励他们克服眼前困难。“真的很受鼓舞!”李驰说。
“月球,我们来了!我们带着中国青春梦,来了!”这样嘹亮的声音竟是在团队在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后,在晕车状态下喊出的。那时演员们坐车去老师家里录音,看着几个孩子晕车都吐了,指导老师张艳芸心疼了。当要到央视进行彩排时,张艳芸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离央视近一点的旅馆。那天下午,张艳芸和助理在央视周围步行了四个多小时,一家家咨询,终于在附近找到了合适的宾馆供演员居住。
在《遨游太空》中,两个扮演卫星的演员需要在30秒内把“太阳板”卸掉,并拿好国旗。卸下“太阳板”的过程十分复杂,单靠演员个人无法完成。于是,他们便求助于同台表演的华中师范大学。华师的两位演员就这样成了我校节目的助手。扮演卫星之一的刘学申说:“他们很负责,经常跟我们一起排练,力求达到最好效果。每次需要时,他们都及时出现,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最自豪:零失误演出终圆“中南梦”
晚会结束后,《遨游太空》节目导演兰天文为演员们鼓掌,“这一次真的是零失误”。说完后,团队师生都哭了。“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六点钟的时候服装还在出问题,大家都很忐忑,还好把最好的表演呈现给了全国观众。”刘学申说。
央视一节目导演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说:“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喝彩!”另外,还有不少导演对我校代表团说:“我们明年再见!”很多高校代表团纷纷对我校的演出表示赞赏,也从此记住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看完晚会的直播,金工1201的王同学说:“这一次,我们学校着实‘风光’了一把!”
李驰说:“我们感到很骄傲,但这种骄傲不是为自己个人,而是一种为校争光后的满足感。这次的成功全赖于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团队的胜利。终于把所有人的渴望带到了央视的舞台上。”
科技创意的灯光舞蹈,红色的光代表星空,蓝色的太阳板代表神舟九号,在遨游太空中将国旗挂到了月球上。《遨游太空》诠释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登月梦,更是65年来中南大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中南梦!(学生记者 王梓豪 陈彦廷 洪叶 李倩彤 杨艳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