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中国梦”

来源:楚天金报发布时间:2013-04-26 字体:

   来源:楚天金报  地址:

   楚天金报讯 正在湖北社科界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活动掀起又一波高潮。昨日,主题为“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会上,来自经济、管理、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们热烈交流观点,并结合教学和科研方向发表了他们对于实践观的认识和解读,在此予以刊登,并欢迎读者加入讨论。



    高校要善于向社会学习



    张中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很好地履行大学的职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我们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组织制度,都存在偏离实践观的地方。我们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越来越数量化、机械化。教学内容比较滞后于现实要求。一些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太多兴趣。许多老师对社会现实不甚了解,没法跟学生讲解。等到学生走到社会上才知道我们离社会好远了。我们有些实验室跟社会实践还是有差距。
    几年前,我到华为参观,公司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他们的人力资源,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系统,我感到有许多新鲜的东西。我们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但现在学校和实际部门沟通渠道不畅通。很多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很想去社会上,但能够走出去的很少。不能把社会上的鲜活东西带到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理论自信来自于理论创新和实践


    卢现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实践太丰富了,但中国的理论贫乏了。面对中国丰富的现实,我们缺乏有效的理论解释。只有先解释我们的现实,我们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一个没有理论的国度是难以建立自己的道路的。当年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在批判和吸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样的,我们今天面对中国的现实,也要有马克思的精神,要敢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建立适应中国的理论。理论的开放才能发展,理论的吸收才能创新。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大胆的理论创新。理论的自信来自于理论创新,来自于中国的实践。



    创建“中国经济学”



    邹进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实质是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中国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的奇迹,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不是照搬西方经济理论的结果,而是中国理论工作者投身中国伟大经济实践总结的结晶。中国伟大的经济实践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中国经济学者应在借鉴人类经济思想文明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以贡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丰富人类经济思想文明。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朱巧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这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采写:记者邹辉)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