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我校学者讲授“新三农”思想

来源:文澜新闻网发布时间:2012-12-22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郑令上) 12月20日晚7时,由工商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教授严立冬主持的《生态资源互动与“新三农”思想》讲座于文泉北楼506准时开始。严立冬教授通过讲述生态资源互动的定义和“新三农”思想的内容,向同学们强调了生态的重要性,揭露了中国现存的农业问题。

 

    严立冬教授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先后获得各类学术奖励10余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农业经济问题》等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

 

    首先,严立冬教授以其深入基层调查的结果显示出,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不容乐观。严教授分别例举了3点以表达他对当下生态问题的观点:

 

    一是水煮青蛙的例子。众所周知,将青蛙扔进沸水它会立刻跳出逃生,但将青蛙扔进冷水慢慢加热,最后青蛙却会逃脱乏力,葬身于热锅。严教授将山西和武汉两省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了对比,山西的生态与湖北相比之下显得恶劣而脆弱。但是问题出现了,山西的生态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以“千湖之省”著称的湖北却没有对生态问题有足够的认识,环境不断恶化。严教授对生态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二是医工厂创外汇新高,忽视环境保护的例子。严教授批判了当下只求经济发展,无视生态环境的盲目发展观。“用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进步,这样的‘外汇新高’是悲哀的。”严教授说道。

 

    三是南水北调工程与丹江口水库的案例。教授用案例指出,在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建起水库,调离水源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举措——许多水库的蓄水量甚至不及被砍掉的植被来得多。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正确和科学的决策以指导,决策的科学性尤为重要。严教授还提出,在决策之下调用生态资源,当地必须得到经济意义上的生态补偿,例如发展要求下降、财政补贴等,以此来减少发展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压力。

 

    随后,严教授提出了“今日的生态即明日的经济”这一观点并介绍了生态资源互动的含义。“生态资源互动”在今天的理解上即通过生产、分配、消费达到生态资源的最大利用,所有存在即资源,资源的价值在互动中体现。这也就是严教授花大量篇幅强调生态环境重要性的理由。严立冬教授将生态资源互动与“新三农”思想相结合,对当下中国的农业问题提出了他的观点。

 

    严教授指出,“新三农”思想中,“农民”、“农田”、“农业”是三大核心,而“农田”和“农民”是现在中国农业的主流资源。农田是农民的立业之本,然而现下土地产权的过度分离和不科学分配、城乡待遇不平等、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等因素导致大量农民离开农田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资源的分离,致使农业整体的完整性和抵御灾害的能力不断下滑,最终酿成农业统筹难以实现的现状。有同学说:“农民进城,自身能发展的更好。”教授反问道:“农民进城务工的路能走多久?城市是否趋于饱和?大量人流涌入会给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带来多少压力?”一个个问题针针见血,却又十分中肯,许多同学都点头赞同。

 

    最后,严教授指出,对于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将农田与农民紧密的结合起来。因为不管是作为人力资源的“农民”还是自然资源的“农田”,都是生态资源,两者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产生效益和价值。而这就需要中央尽快确立农田资源的地位,保护好生态环境,认清“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事实,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利益,加大中央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从而实现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