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冰) 11月16日下午,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教授应邀做客哲学院,就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为全院研究生和博士生做了一场专题讲座。
唐教授指出,如何弘扬和继承中国文化传统虽然是个百年之争的问题,但是我们有必要去认真思考它,尤其是在反观中国这十年的建设道路上所碰到的问题和阻碍之后,更要去弄清楚这个问题。唐教授从“什么是民族传统文化”、“现代人和传统的关系”以及“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三个方面出发,深刻阐述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传统是流存于血液与精神深处的那个东西
“什么是传统?”唐教授指出,传统是民族在共同生活和历史斗争中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审美习气、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等。他尤为强调“积淀”二字。指出,不能将“积淀”理解为简单积累,因为“积淀”含有时空精心筛选、沉淀下来的深意。唐教授为了使大家更进一步了解传统的概念,接着系统讲解了传统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传统来自于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传统,因此,从这种层面上看,我们要重视历史。然而,历史并不等于传统,传统是流淌在血液中、存在于精神深处的那个东西,只能用理性去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那就更不是一个概念了”唐教授讲解道“传统文化是传统的载体,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知、学习传统;而传统则是民族骨子里的东西。”不管一个人他身在何处、处在何时,这种深深扎根于精神深处、民族骨子里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传统既然是从历史上沉积下来的,那么,传统也不是全是好的。”唐教授强调,传统有好坏之分,有些传统已经过时了,成为了我们建设新道路上的包袱与绊脚石,对于这样的传统,我们应该毫不留情地摒弃。相反,对于那些优良传统,我们需要用理性去将之区分出来,并且进行继承与弘扬。“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优良传统呢?”唐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判断标准——历史的标准和现代的标准。唐教授讲解道,历史标准指的是这个传统是否在历史中产生过积极作用。而现代标准则指的是这些传统对新的历史创造起新的作用。那么根据这两条标准,究竟哪些属于优良传统呢?唐教授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这本书中所概括出的七种精神是可以被称为优良传统的,这七种精神分别是:“人文化成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厚德载物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废同’精神”、“经世致用的担当精神”以及“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对于以上的这几种精神我们就需要继承并且弘扬。唐教授反复强调对于传统,我们要理性对待,采取批判精神。“批判是为了继承,没有批判的继承就会失去方向,只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
现代人要理性对待传统
唐教授指出如何处理现代人、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索的问题。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传统的人,传统无法摆脱、更无法抛弃,因为人总会受到语言和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所以,传统在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既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就是这个民族的自我。那么现代化与传统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唐教授指出现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大趋势——全球化和数字化,继承民族传统恰恰是全球化所要做到的。我们不能因为全球化而失掉民族精神与意识,不应该在进行现代化的同时盲目追求西化,而要在坚持中国传统的同时借鉴西方的先进的东西。
小链接:
唐凯麟教授是湖南长沙人,长期从事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伦理学研究方面卓有成绩。由他作为学科带头人,湖南师大1986年被批准设立伦理学硕士学位点,1993年被批准设立伦理学博士学位点,成为中国伦理学学科仅有的两个博士点之一。以他为主创办的湖南师大伦理学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伦理学研究的后起之秀,深化和扩展了伦理学研究的范畴,使伦理学研究成为湖南省社科界的强项和优长学科。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