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静 通讯员 周苏展 马迪思
许家林教授
许家林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验
2011中澳会议上,许家林教授与外国学者交流
人物名片:许家林,1956年8月生于湖北荆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研究所副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等。专业研究方向为现代会计理论,在《会计研究》、《经济学动态》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8部;主(参)编并已公开出版了论著及教材20余部;主持各级课题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与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等。2006年获全国师德标兵的称号;2006年和2008年,两次获湖北省高校工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获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的湖北名师称号。
有人说,许家林教授是一位保留了农民本色的大学教授。的确,走近这位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七年后再上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工作后仍然每年多次回到农村探望父老乡亲,目前已经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教授,让人感受到的是真诚和朴实,平易得就像邻家大叔。但与他娓娓道来,却让人感受到了为人师者的内在魅力。 对教师这个职业职责的内涵,许家林教授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说,韩愈在《师说》中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将教师的工作性质作了界定。西方则认为,学生都是折翅的天使,而教师则是上帝安排帮这些断翅天使重新装上双翅的人。在许家林教授看来,缘于这些天使受伤的部位不同、受伤程度不同,所以教师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要十分用心,才能将天使的翅膀修复得天衣无缝,才能让重新插上双翅的天使们飞得更高、更远。 (一) 迄今,已有28年教龄的许家林在工作实践中把教师的职责细化为六种责任,即育人责任、教书责任、学习责任、科研责任、服务责任、伦理责任,对这六种责任许教授这样理解:育人责任主要是教育学生做人,老师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时鼓励学生,多多结识学生;教书责任主要是认真传授专业知识,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全面掌握教学技术,善于运用教学艺术;科研与学习责任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新理念,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使用新方法,不断利用新媒介,不断完成新任务;服务责任在于,为过去、现在的学生服务,同时还要为将来的学生服务,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服务还要服务于校外的学生,并不仅限于本专业的学生;伦理责任在于尊重和爱护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要有做人的行为准则。 在对学生的培养上,许教授乐于当指路人。他认为,教师为学生指路可以为学生确定方向,而行进中的具体途径则靠学生自己去边走边思索。这样就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模仿导师亦步亦趋,更有利于学术薪火的传承与燃烧。 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许教授希望通过研究方向的指导、学识的传授、品性的陶冶、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他们“专业理论基础更全面、专业业务功底更厚实、专业科研能力更强”。为了实现这三个“更”字,许教授一直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诚实为人、严谨为学、规范为文”的良好习惯。 对每一位新入师门的弟子,许教授都会有“约法五章”:要积极参加院校及社会的各级公共与公益活动;要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要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坚决杜绝当考试的“枪手”。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一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二要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三要先认真做事再用心做事;四要承认和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二) 为了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上好《会计学原理》、《会计基本理论研究》、《会计理论发展与学术流派》等各门课程,许家林教授给自己定了五个“必须”:大纲必须一次一修订;教案必须一次一补充;多媒体课件必须一次一修改;发给学生的授课纲要必须一次一增补;授课形式必须力求生动高效。要求自己每门课都要常讲常新,每堂课都不能只是内容的重复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许教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平时广泛阅读专业资料,及时收集专业信息,审慎把握学术动态,注重将最新的知识和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在最快的时间内介绍给学生。为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他精心构思每一张幻灯片,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001年秋,许教授应聘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工作后,即受导师组安排领衔组织团队开发专门面向研究生的一门新课——《会计研究方法》。面对这一并不熟悉的领域,他组织课程团队成员,与学生一起系统听课并研讨,还抓住台湾、香港等境外学者来校访问的机会,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吸收别人的教学理念并将之溶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由于这门课程教学班的人数较多,为了让每一研究生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他精心设地“金字塔制”的课程作业方案,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环节分解为分组选题、团队研究、组间互评、班级交流、成果汇报、学术点评和汇编材料等阶段,并将学生的研讨材料分类保存。选过这门课的学生普遍认为,这绝不是流于形式的一种作业方式,每个人都必须充分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在探讨的过程中交流互动,在发言时有意地锻炼规范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能力。 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许教授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近十年来,他有十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奖,其中有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普通高校教育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 (三) 许家林教授自身是一个时间的高效管理者,凡事都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总结。每学期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他会先向学生提交自己的研究计划,再要求学生交出自己的学习与科研计划;期末他会向学生报告自己的科研总结,然后再要学生交期末总结。对于没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他的批评方式就是在下一次的见面例会上向学生报告自己近段工作成果与下阶段工作计划,让学生在对比中自省改进。 许教授要求学生要遵循“读书万卷重在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思想,下笔万言贵在突破创新以写出自己的感悟”这一规则,并身先垂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养成学思结合、读写相长、诚实做文、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也正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的学生成长迅速。目前,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在《会计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多名学生受邀参加中国会计学会的学术年会,以及几届中澳会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以交流论文。此外,许家林教授还组织多名学生,在《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会计之友》、《财会学习》、《绿色会计》和《财政监督》等杂志上开辟了“西方会计名著导读”、“西方会计名家掠影”、“新旧会计准则导读”和“资源会计研究”等专栏,仅近五年,就有他指导推荐并予连载的学生论文86篇。 许教授十分尊重学生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在他主持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中,从来都是按贡献大小来排名,学生的名字排在他之前也是常有的事。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即使是自己出资,许家林教授总是尽可能多地带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每次出发前,大到主办方的相关情况,小到学术礼仪常识,他都会细心提醒。 凡上过许家林教授课的学生可能也都注意到,教授上课从不接听手机和发短信。许教授为自己规定,上课时手机铃声响了,要自罚为学生买巧克力;而学生的手机响了,则要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表示责罚。他对学生的尊重和承认换来的是学生对他的敬重。 曾师从许家林的王昌锐曾说到,“求学者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遇到一位有责任感且认真的导师。我有此幸运。” (四) “我把所有过去的学生看作自己当然的追踪服务对象,把所有现在的学生都看作是现实的必须服务对象,把所有想考入我校的学生都看作是未来的潜在服务对象。”在许家林教授的电脑里,分类收藏着许多学生的电子邮件,上百个文件夹里记录着与他交流过的学生们留下的信息。 在诲人不倦的许家林教授眼里,授业解惑是为师之责,学问不分门户,学生不分出身只要学生有需要,他就会竭力满足。为了把教师的“服务责任”做得更好,许教授以多种方式接触学生:教过的历届研究生都有自己的QQ群;先后在学校的“中南论坛”和“浓情中南”上设立了“诚交会计朋友”的交流通道,并与他的学生一起,基本做到了有疑必答、有惑必解、有信必复。这两处的访问量目前已分别达到13万人次和7万多人次。此外,许教授的博客点击率达39万,微博上还有近2万的粉丝。2001年起,许教授每年都会更新自己留存的各届学生通讯录,让自己能够与追踪服务的对象始终保持畅通的联系。 为了加强与不同层次及不同目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尽管每天处理电子信函的时间都会在两个小时以上,对此,许家林教授却乐在其中,并称之为“虚拟世界的教与学”。通过这些平台,许教授也为许多人解决了实际问题:曾有已毕业多年的学生联系指导专业论文写作;有高中生就填报高考志愿向许教授求教;有“焦急的父亲”就孩子是否攻读ACCA向许教授询问;有高考失利的学生向许教授倾述郁闷之心……不论在什么地方,即使是出差在外,许教授都想办法在最快的时间予以回复。电子邮件的回复一般都在当天,“以免耽误别人的事情”。 许家林教授乐于为学生服务早已不胫而走,每每有重大赛事和活动,总有不少学生团队慕名前来请求指导。无论暑期社会实践,还是校内外各种比赛,他都以同等标准对待,耐心细致地回复每一个学生的求教。为了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许教授还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各种项目中,让他们去大胆探索与交流,自己则负责把关并最终校正。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收获颇多,由他所指导的学生团队也多次获教育部创新项目中标、博文杯竞赛奖项。 许家林教授说过,“做人要简单一点,做事要复杂一点。大事做小、小事做实、实事做细、细事做到底。”强烈的责任心让他在教坛上辛勤耕耘着,他用点点滴滴的言行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师德的光芒。
相关报道: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