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王梦然 程佳欢) 每个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菁菁校园里最难忘的有那训练场上整齐有序的军训方阵,有那穿梭于营地,挥写军训生活的战地记者,更有那一本本记载着军训日日夜夜的《军训简报》。
寓意深远的封面,翔实生动的记录,校党委副书记齐文远任顾问,由学工部(人武部)部长阮世喜等主编,战地记者团审校稿的第一期《军训简报》在广大师生的热切期盼下于9月12日出炉。
带着对奔波在军训第一线的战地记者的好奇,记者在9月17日早上来到了他们的工作基地——滨湖七栋一楼一探究竟。
长长的走廊尽头,有几间屋子的门上贴着醒目的标志:政治部、联络组、编辑组、采访组、综合组,这些便是战地记者们长期驻扎的“营地”了。来自军训师各营的37名战地记者根据自身特长被分配在其中,并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各自完成相应的任务。
37人的小团队分工明确又细致。联络组主要负责联络各组组长,传达政治部的工作要求。除了这些日常工作,他们还要打印编辑组筛选后的稿件以及处理政治部内务和参与值班。编辑组则是要求文字能力比较强的成员分管收集、审阅、筛选上交的稿件并兼顾设计封面、栏目及排版、校对。采访组,顾名思义,要在政治部老师的安排下负责采访和写稿。而五个综合组则负责各团营稿件的收集和对一线官兵的采访,他们要时刻关注军训现场的热点线索,并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各组之间既相对分工,又互相协助。
我们赶到之时,适逢他们要召开例会。在会议开始前的几分钟,每个人都在自己相应的岗位上认真工作。他们有的拿着厚厚的稿子仔细审读,有的盯着电脑屏幕一丝不苟地录入文字,还有的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采写分配。
文字土地上的黄牛
“很多人都说我们的境遇和他们不同,因为我们总是‘自由移动’在训练场地上,可以不用在烈日下站军姿……而且能够和不同的老师领导接触,拓宽自己的视野”,一名战地记者这样说道。其实每项工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挑战,在刚入大学不久的报名选拔中,他们凭借自己外向的性格和优秀的文笔进入记者团。但是刚刚脱离高中生活的他们无一例外没有过类似记者的经历。“遇到老师之前已经布置好的工作出现新的情况,我们只能自己摸索着学会灵活处理……而且在没有参考的状况下圆满完成任务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军训简报》第一期出版前夕,战地记者团的每位成员又对自己手上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大量稿件摆在我们眼前,经过几次审核最终确定录用的文章。而在印刷之前校稿时我们会审好多遍。每一次审稿都会多少发现一些纰漏,这就告诉我们在工作时一定要全神贯注,不能有半点马虎”。记者了解到,他们在出版前的日常工作中,增加了工作强度。那段时间,有时中午甚至不能回宿舍,晚上也得加班到十二点左右。
关于加班,他们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军训简报》出版之前,韩秦老师亲自来到记者团指导大家的工作,他们把讨论校稿等相关事宜的地点定在了南苑某小店。在第一次和韩老师的接触中,大家都感觉老师的意见中肯且对工作进展很有指导意义,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时间。而等到讨论结束,那时早已过了宿舍的关门时间。男生把女生们送回寝室后便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楼管阿姨不给开门就去经历大学生活的第一次通宵。幸好最后由于楼管阿姨的通情达理使男生得以被“放行”。
有笑有泪 我们依然无悔
记者的采访进行没有多久,小组成员们又准备出发了。他们其中一部分要赶到军训现场采集线索,另一部分则是去中原楼校稿。途中,几个男生女生兴奋地齐声高唱歌曲,说说笑笑充满了活力。看着洋溢在他们脸上的青春与激情,记者不禁发问,在失去与同班同学一起军训的机会同时来到这个战地记者团,他们是否感觉到了脱离集体的孤独呢?
其中一位同学回答我们,“虽然没能和大家一起经历军训,但是我在努力通过班级的几次聚会多认识了解同学们……而且我们在今后四年的共同学习生活中会有更多的机会亲近班集体”“无论选择军训还是做战地记者,我们都生活在集体中,只要我们用心,大家会读懂我的真诚”……
他们说,如果还能再选择,他们依然坚持如今的岗位,希望能够用自己柔弱又刚强的笔尖与青春争锋较量。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