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院赴湖南长沙、韶山实践教学活动纪实(二)
新闻网讯(通讯员 金虹谷 汪逸萍 洪燕茹)3月29日清晨,经过一晚的休息调整后,哲学院赴湖南长沙、韶山实践教学团队在哲学院副院长陈食霖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在长沙一站的实践教学,对湘江橘子洲、“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以及湖南省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
洲头远眺,感悟伟人胸襟
上午八点,团队抵达位于湘江江心的橘子洲,从洲尾向洲头方向沿江滩步行。橘子洲,因1925年毛泽东回湖南领导农民运动时重游到此,写下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而名声大振。领略着“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无限风光,感受着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上下求索,以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同学们更加感受到当时主宰着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列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
陈食霖教授告诉我们,毛泽东写下这篇雄浑壮阔的诗词时,正值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高涨之时。带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毛泽东抓住了中国的命运究竟由谁来主宰这一革命斗争全局中的根本问题,又用文学的语言回答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群众史观,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最后表达了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清幽书院,领略学府书香
上午九点,团队横跨湘江赶赴第二个考察点,现湖南大学下属、享“千年学府”美誉的岳麓书院。书院大门悬“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楹联一副,彰显了岳麓书院历史上的人才辈出,朱熹、张轼、王夫之、魏源这些著名思想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书院讲堂檐下悬有“实事求是”一匾,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的,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青年毛泽东曾多次到岳麓书院,并因其老师杨昌济的关系而两度寄居半学斋。在这里,他从师问学,进行农村调查,提出改造社会的计划,创立新民学会,发动学生运动,开始了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书院优良而悠久的学术、教育传统,“实事求是”的校训更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毛泽东思想,正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互激荡中发展而来的,正应了岳麓书院讲堂上的对联“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
博观约取,纵览古迹典藏
上午11时,实践教学团队到达了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了著名的湖南历史文物陈列、马王堆汉墓陈列、湖南名窑陶瓷、湖南省商周青铜器、馆藏明清绘画等陈列。
实践团队重点参观了制造于西汉早期,1972年发掘于马王堆一号墓的曲裾素纱单衣,同学们无不为古人巧夺天工的丝帛制造技术所折服,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所震撼。随后参观的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则是以绘画的方式展现出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的渴望,极富宗教色彩。而馆中陈列的明清书法与绘画,则从美学的角度诠释了会通物我、大美不言、四时之外、华严境界等美感范畴。团队一行人于十二点半结束了所有的行程。
本次赴湖南长沙、韶山实践教学活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课程的教学需求,旨在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思想、刘少奇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受到一定国学文化的熏陶。至此,实践教学活动圆满完成,同学们获益良多。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