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金虹谷 汪逸萍)为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课程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果的认识和理解,3月28日,在哲学院副院长陈食霖教授的带领下,由哲学院31名2009级本科生及5名研究生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团队,远赴湖南长沙、韶山,开始为期两天的教学实践活动。
考察毛泽东主席故里,体会马哲中国化进程
28日下午,团队抵达位于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斑驳的泥砖墙壁,严实的青瓦屋顶,室内整齐的摆设,让大家渐渐融入安静的气氛里,缅怀、沉思。1925年,离家多年的毛泽东回到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在家乡播下革命火种,点燃了韶山人民革命的星星之火,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7年,毛泽东又一次深入韶山走访调查,并将韶山“泥脚杆子”的斗争经验写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此,韶山便与中国革命血脉相连。
在毛主席的卧室里,大家一边看说明词,一边向陈老师询问毛主席早年的学习、生活的情况,尤其是韶山党支部的建立情况。陈教授向大家介绍到:“毛泽东建立这个支部,是中国革命的一大创举,也是毛泽东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的一个标志。”
陈教授还带着学生参观了革命先烈毛泽民、毛泽覃的卧室。他向学生们解释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我们研究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探访刘少奇主席故居,感悟党建理论
随后,团队又驱车来到位于湖南宁乡县的花明楼乡刘少奇故居。面向水塘,背依群山,绿树环绕,我们走进了这座与毛泽东故居构造异曲同工的宽广明亮的宅院。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大厅里,赫然印着1957年刘少奇在《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警句:“我们所有的领导人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恰是共产党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动写照。
满怀着缅怀与崇敬,哲学院赴湖南长沙、韶山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沐浴着伟人们思想的光辉,静静地离开了这里。休息一晚后,即将开始探访伟人足迹的又一段旅程。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