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罗璐、张振哲、杨溢群睿智三人行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1-03-30 字体:

〇学生记者 范龄文 鲁丽珠 韩菲颖

 

    来自我校外国语学院的罗璐、工商学院的张振哲和刑事与司法学院的杨溢群,一个文静的女生、两个性格不同的男生,这样的三个人组合在一起,代表我校参加了由湖北美术馆主办的“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大赛。3月25日,比赛落下帷幕,他们以绝对优势获得冠军。

 

    在强手如云又不具备专业优势的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记者与他们一起回眸了他们的成功路。

 

张振哲:“训练,很苦,但绝对很幸福。”

 

     “当代中国,中国画蜕变的利与弊”,“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画走全球化才有生命力还不走全球化依然有生命力”,两场比赛的辩题都对辩手的专业知识有着很高的要求,为了迎接这次大赛的挑战,罗璐、张振哲和杨溢群做足了准备。据杨溢群介绍,他们在赛前28天就开始了高强度的赛前训练。不仅要接受中国画老师的专业知识讲授,而且每天要阅览大量的资料文献,同时又要不断进行完善修改自己的逻辑出发及论据,并接受每天三场的高强度的模拟赛。“我们压力都很大,晚上总是想辩题想到睡不着,比赛前我们三个人都感冒了,最后都是带病上场。”回顾参赛准备过程的艰辛,张振哲用平静的语言说到:“训练,很苦,但绝对很幸福。”在平时的训练中,每一个辩题的立论总是要经历一个繁复的讨论过程,张振哲要默默忍受自己的立论无数次被判死刑,而每一次,他都开玩笑说“没事没事立论就是拿来废的”,然后继续思索更有力的立论。

 

    经过这近一个月的准备,张振哲与队员们终于设计出了周密的战略,他们还别出心裁地准备了多幅绘画作品在赛场上进行图例展示,用以支撑自己的论点。最终,他们用专业、气度和睿智博得众彩。

 

  杨溢群:“把每场比赛都当做最后一场。”

 

    和幽默开朗的张振哲不同,作为三辩的杨溢群,给人一种儒雅、沉着的感觉。在2009年,还是大一新生的他和张振哲参加了学校“采英杯”辩论赛,两人成功脱颖而出进入校辩论队,开始了他们在大学的辩论之路。为了提升自己的辩论水平,他们观看了大量的辩论比赛视频,从中学习经验,又通过平时的大量模拟训练,确立自己的个人风格。从2009年的“采英杯”新生赛到“希贤杯”辩论赛,2010年的“天伦1506”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到11年的“今日中国画”,一年半来,参加了校内外多个级别、100多场比赛的杨溢群和张振哲可以说已是“久经沙场”。然而,在每一次繁重的辩论赛筹备过程中,他们还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怎样平衡自己的时间兼顾学习与辩论是他们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兼顾很难,但我们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获得好成绩。当别人搞学习的时候我在搞辩论,所以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就要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杨溢群说:“虽然辩论很辛苦,我还是舍不得放弃。”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把每场比赛都当做最后一场”,每一场比赛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场比赛来努力,尽量不留下遗憾。正是这样的全力以赴,才让他在一场场比赛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罗璐:“朋友是最大的收获”

 

    罗璐的话不多,与赛场上能言善辩的她反差很大。“我是上场兴奋型的辩手吧。”罗璐笑着说。作为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员,还是大一新生的她就出现在省级辩论赛的赛场上,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青涩与生疏,反而表现出一种睿智与老道。“其实比赛前我也很紧张,紧张到吃不下饭,可是一上场就好了,一心一意只想打好比赛。”当被问及参加这样的比赛有什么收获时,罗璐给出了和两位师兄同样的回答:“最大的收获是朋友。”刚刚加入辩论队时,要与两位身经百战的辩场老手合作,罗璐难免因觉自己是小辈而不敢发表意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两位师兄非常尊重她,遇到问题总是征求她的意见,采用说服制——谁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听谁的,一直以朋友的身份同等对待。罗璐评价两位师兄说:“他们俩,不了解的人看他们有点高高在上,但实质上他们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朋友!”

 

    比赛落下了帷幕,所有的付出与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而,对于热爱思考与辩论的他们,这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下一个征程的起点。聪敏的罗璐、幽默的张振哲、稳重的杨溢群,还将会在更多的辩论赛上展示他们的青春风采。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