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校庆回忆录发布时间:2010-12-10 字体:

——回忆困难时期在母校开荒种菜
□严有勋
    我是1957年9月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系学习的(当时叫中南财经学院,后改称湖北大学)。母校所在的湖北省和武汉市都是鱼米之乡,进校时,学校的伙食确实不错,天天有鱼有肉,吃得饱饱的、生活好好的,大家学习情绪也很高。可是到了1958年“大跃进”开始,由于“左”的路线影响,全国大刮“共产风”、“浮夸风”(统称“三高五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又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迫我还债,对我国经济封锁。加上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工业萎缩,物资匮乏,食品严重短缺,使国民经济陷入困难境地。学校也和全国一样,由于缺粮、缺油、缺肉、缺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伙食越来越差。尽管当时国家对大学生很照顾,每人每月粮食定量33斤,远高于一般居民的定量,但由于我们都是小伙子,食量大,消耗大。不少同学都拿一个像小面盆似的碗去打饭。为了撑饱肚子,大家都尽量多吃稀饭或糊糊,吃完饭撑饱的肚子胀得像个小鼓。但由于油荤少,总感到肚子仍是“虚”的。一到晚上就感到饥饿难忍、头昏眼花。由于营养缺乏,不少人还得了水肿病和肝炎。大家感到日子真难过啊。
    为了渡过难关,学校号召大家自己动手,开荒种菜,改善生活。我那时是班上的劳动委员,就组织班上的同学起早摸黑,把学校操场旁边的一块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一种大家都熟悉的蔬菜——厚皮菜。为什么要种这种菜呢?一是因为它生命力强,生长茂盛;二是产量高;三是可以不断收获(剥下其肥厚的叶片,只要多施肥和水,很快又长出来,可以再剥叶子)。经过全班同学的辛勤努力,厚皮菜长得又肥又壮,获得了大丰收。除交给伙食团外,一时吃不完的还拿到附近的国营菜市场出售,为丰富市场供应做出了贡献。
    1961年我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物价局工作。其时四川也正值困难时期,食物定量供应得更少,我们每人每月粮食只有21斤,猪肉1斤,清油2两,饥饿经常陪伴着我们,幸好我们单位也发扬南泥湾精神,领导带头,组织大家生产自救。我们在成都市苏坡乡租种了几亩地,种粮食、种油菜籽,种蔬菜,还利用伙食团的下脚料养猪。我那时正是20多岁的小伙子,养猪、送肥、耕地、种菜、样样都干得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靠自己动手,我们生产出不少粮、菜、肉、油。除了交伙食团改善伙食外,每个职工还分到一些,补充了营养。就是这样,我们终于渡过了困难,直到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了祖国大地,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59周年的诞辰。祖国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物产十分丰富,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但每当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仍然使我激动不已,永远难忘。为此写下一首小诗来表达我的心情:
“南泥湾”(注)永放光芒,自力更生战灾荒;
养猪种粮又种菜,丰衣足食喜洋洋。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