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我校哲学学科三十年睿变

来源:校友发布时间:2010-08-31 字体:

    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有力而迅猛地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前进,推动着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从而使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国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共享的成果、所得的实惠日益增多。只要不被偏见障目,就会心服口服的承认这一客观事实。30年来,随着国家与我校的迅速发展,我校哲学学科也展现出重大变化。
学科建设逐步实现门类齐全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本科哲学专业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哲学学科设置了基本的骨干课程,组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逻辑学等课程就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开设的。与此相适应,组建了相应的教学小组,编写或汇编了相应的教材和阅读资料。可是,正当哲学学科方兴未艾之时,却遭到“文化大革命”毁灭性摧残,学校被撤消,师资被搞得七零八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随着教育整顿的实施,拨乱反正的深入进行,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贯彻和发展,我校哲学学科也与其根基即学校一样,得以新生、恢复、重建和逐步发展。为了适应整顿期间开办的两年制的哲学班的教学需要,以及七七年恢复高考及其以后开设的政治专业教学要求,特别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教学需要,我校哲学学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不仅恢复和重建了文化革命前的基本课程,而且还组建和完善了学科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课程,如伦理学、自然辩证法和美学等课程,也顺应当时教学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应运而生。我校哲学学科不仅学科所内涵的二级学科及其课程门类逐步齐全和日趋完备,而且在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每门课程无论在教材建设、讲课质量还是在确立研究方向、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伦理学的发展更为突出,并且建立了伦理学硕士点。哲学学科与三十年前相比,应该说是在更高更完善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和逐步发展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哲学学科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1)结合我校专业实际,哲学学科着重于唯物史观研究;(2)在全省和全国开应用哲学之先河,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3)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哲学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相交叉相融合,形成了一些交叉性学科;(4)为了吸收当代国内外新的哲学科研成果,把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信息,从80年代初起,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兼职授课,或让研究生走出去,对专家教授作学术访问;(5)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位论文质量,严把毕业研究生的质量关。这些特点在各种研讨会、学术年会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会议上,都得到哲学学科专家教授们的首肯、赞赏和较高评价。
    自进入新世纪,哲学学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职的哲学同仁以认真负责、勤奋求真的精神和实践,继续夯实前辈所构建的基础,坚持、完善和发展上述的哲学学科特点,不仅重建本科哲学专业,增建了外国哲学与逻辑学两个硕士点,而且还被批准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和企业伦理学博士点,并已招生两年。这样,哲学学科的培养对象就展现出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性,结构趋向完善。这也是我校哲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表现。
 
联系实际 勇于创新
学科发展动力之源
    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都需要理论先导,尤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是,哲学是高度抽象的理论,它只有面向客观实际,向经济社会的具体领域渗透,提示、说明和回答经济运行与社会进步中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才能增强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为实践服务,扎根于生动具体的实践之中,而不致成为高悬于云雾之中的教条。
    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与分散化、单科性与交叉性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基本趋势。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在搜集、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和研究,专注于各门学科的划分和区别,而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则是在近代科学发展已取得巨大成果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各个领域之间、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并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基础上,使认识进一步扩展、深化和系统化,这是现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科学发展已进入新的时代、新的阶段。这种必然趋势既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展现在社会科学领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知识集约化趋势也日益加强。当代要解决某个重大问题,并有所突破,就需要相关的各种学科联合攻关、相互协作、相互补充。这就既强化各种具体学科之间已有的联系,又会形成它们之间新的联系,从而促进它们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推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这也表明,科学理论的应用性日益增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又一必然趋势和显著特点。
在上述的社会实践的强烈推动和历史条件的积极作用下,我校哲学学科的教师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由逐步深化认识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到自觉把握和顺应这种必然趋势,再到我校哲学学科如何来体现这种必然趋势及其要求,这一历程是我校哲学学科睿变的基本过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开展应用哲学研究,并先后发表了一批成果。同时,我校先后在湖北省和全国参与发起应用哲学的研究,先后成立了《湖北应用哲学研究会》、《全国应用哲学学会》,在这些学术组织的主持和安排下,每年都分别开展哲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可以说,我校哲学学科在全省和全国,都是应用哲学的首倡者和主干力量之一,在哲学界产生较好的影响,并受到哲学界专家教授们的重视和好评。
    《经济哲学》这一课题的开展研究,是在一系列应用哲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拟定和实施的,并得到学校科研处的支持和拨付课题基金。这一课题研究是哲学理论向经济领域渗透、哲学学科与经济学科相融合、相交叉的产物和标志,因而具有明显的边缘性、交叉性。随着研究成果的形成和完善,我们在本系本科高年级开设《经济哲学》专题,对硕士研究生由开讲专题到设定《经济哲学》课程,再到把《经济哲学》确定为研究方向之一。《经济哲学》于1988年完稿,1989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经济运行与人》是国家社科基金“七五”项目之一,完成于199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课题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相交叉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面向经济建设和改革这个主战场、发挥自身实践性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经济哲学》的姐妹篇,但又比《经济哲学》更高更深。它揭示和分析说明了我国当代经济运行中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并从中展示出观察和处理问题应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课题成果里,我们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经济运行的主导因素”的课题核心思想。这一课题成果是课题组长期深入武钢、冶钢、河南刘庄和汉商等工农贸企业调查研究的成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管理学相融合相交叉的研究,并撰写和出版了《管理哲学》这一课题成果。它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内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审视管理活动同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辩证关系,去探寻人类管理的最高本质,揭示各种管理共同遵循的普遍规律,揭示管理发展的规律和预测它的今后走向,反思管理思想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提供认识管理和指导管理的根本方法。由此可见,这个成果无论对管理的发展还是对哲学的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管理哲学不仅列为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而且确定为硕士研究生的一个研究方向。
    本世纪以来,我校哲学学科的应用性交叉性研究,得到更大发展,取得多方面成果,陆续出版了《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伦理学原理》、《哲学与经济伦理学的求索》、《企业伦理学与现代企业制度》、《竞争与道德》、《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哲学与文化价值批判》、《<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哲学的应用与应用哲学》等一系列论著。此外,中国哲学史老师还进行治国方略研究,写出了相应的专著;自然辩证法老师研究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哲学意义,写出了专著《变革思维方式的科学》。所有这些成果,无疑大幅度的丰富和深化了哲学学科的科研与教学的内容。
    事实表明,面向实际,尊重和遵循规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是我校哲学学科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之根本,也是它生命之源和发展动力之源。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第一要务
    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科学研究,都是靠教师实施,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科发展的好坏,甚至决定着学科的影响力和命运。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因而也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
    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是思想素质建设。人是思想支配行动的,人的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行动的方向、积极性的发挥和劳动效果的好坏。师资思想素质建设的基本内容就在于:第一,牢固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观念,自觉坚守教师岗位,全心全意为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民族振兴而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师资队伍思想素质建设的基石,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全部内容的基石。第二,不断强化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我们老师经常切实感受到肩负重任,此事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现实与未来。这样,就能激励和推动教师勤恳扎实的去尽责尽力。第三,要有物质上相对“清贫”的思想准备,这是哲学课程的特点所致的。但是,对哲学学科所内含的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的越好越深,精神上则是越富有的。这就是哲学老师应有的精神境界。当然,对教师的物质利益给予关心和适度满足也是非常必要的。
    严把师资“准入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新增加教师,就必须在认真考核其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前提下,重视考核其口述和撰写能力。这两个基本技能关系到教师能否实现其职责。新教师的考核和“准入”是由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讨论决定的。
    鼓励和安排教师到教学第一线,勇于承担教学任务,同时支持和激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重视科学研究,适时更新教材,这是提高教师素质,使他们不辱使命的基本途径或手段。进行科研和编写教材都要坚持贯彻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在言之有理前提下要有新颖之见的指导思想。我们先后撰写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应用》、《社会历史哲学》、《新编哲学教程》等多部本科哲学教材。又撰写和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这本工商管理硕士(MBA)系列教材,它是当时我校的重点课题项目。由于落实了上述的指导思想,这些教材都有新的命题、观点和见解,甚至在体系结构上也有独到之见,较好展现出创造性。这也充分体现出我们教师的创新精神。
    正是依据这些认识和实施这些措施,我校哲学学科长期以来造就了一支精神振奋、团结互助、勇挑重任、锐意创新的特别能战斗团队。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从职称结构来看,都是较为合适的,较为理想的。
    我校哲学学科在这支励志图强的师资队伍的奋发努力下,必定会更好地继续得到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永葆其青春活力。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