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我校学者建言经济法制社会建设

来源:网易等发布时间:2010-06-09 字体:

    陈小君教授谈珠海市对“规范性文件体检”

http://news.163.com/10/0603/16/6893OGP3000146BC.html

    日前,针对珠海市政府及市直行政机关47个部门自成立以来至2008年12月31日前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该市法制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清理工作。记者从市法制局获悉,目前清理工作已经结束,最新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保留目录中,全市1282件规范性文件中785件被保留,497件被废止、修改或者转为非规范性文件,而正在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也预计于本月底向市民开放。(据6月3日《珠江晚报》)

  窃以为,珠海市政府法制部门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俗称“红头文件”)就像人的“健康体检”一样,既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说起体检,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无非是医生借助必要的医疗技术手段和临床经验对接受检查的人员做出有无病灶、身体状况的判断,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或隐患,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确保接受检查人员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提高其生存质量。道理是相通的,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回头看”,发现问题后“对症下药”,有利于保持规范性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里,笔者在为珠海市政府法制部门给规范性文件集中“体检”的举措鼓掌叫好叫好之余,还有以下几点期待——

  其一、“规范性文件体检”不仅要实现合法化,还要追求适当化。据了解,珠海市此次重点清理了没有法律依据或超权限而设置了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许可和行政强制措施、增加行政相对人义务影响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然而,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规范性文件内容不但要合法,而且须适当。适当性是对文件内容更高层面的要求。笔者分析发现,现实中,有的规范性文件适虽然文件合法,但内容不当。比如,有的文件文字表述不准确甚至有失误,在操作中容易产生歧义;有的文件因为时过境迁,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等等。去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受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对武汉市79件现行地方性法规进行了“体检”和评估。据该课题组组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陈小君教授介绍:所“体检”的法规中,“部分法规在规范部门职责方面不明晰,淡化行政权力责任追究;部分法规存在部门利益的痕迹”。尽管程度不同,陈教授所说的问题在其他地方的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同样存在。对规范性文件来说,合法当然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而合适则则是长期追求的目标。相对而言,规范性文件实现合法化容易,达到合适化却很难。因此,我们希望,各地政府法制部门在确保规范性文件合法的前提下,下大力气追求规范性文件适当化。事实表明,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而又使命光荣,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其二、“规范性文件体检”既需要“自检”,还需要“他检”。我们说,清理规范性文件,政府法制部门固然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但应当看到的是,这项工作面广量大,而政府法制部门人手和视野都有限,难免会力不从心。又因他们“身在此山中”容易“当局者迷”,影响“体检”质量。所以,清理规范性文件,既需要“自检”,还需要“他检”。笔者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发现,在“他检”方面,一些地方已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委托专业律师团体、或是政法大学(法学院)师生负责对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估和“体检”,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们说,上述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古人云:“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自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民间多智慧,基层有真知。百姓中不乏“各路高手”。“规范性文件体检”,除了寄希望于专业人士出力外,还需要政府法制部门广泛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尤其是基层群众积极参与,为“规范性文件体检”献计献策,为规范性文件“挑刺”,如,通过开通热线电话和网络平台、召开公民座谈会,有奖征求意见等形式,并为他们提供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和程序,并营造浓烈氛围。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规范性文件体检”工作就能无限趋近于实体的正当性、程序的可行性与目标的实现性。

  其三、期望“规范性文件体检”从阶段清理向常态化方向发展。规范性文件就像机动车,即使“牌子”再硬,也不能一味只顾往前开。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子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该修理时应立即修理,该报废时就应及时报废,来不得半点含糊。否则,小疾也会酿成大患。毋庸讳言,现实中,一些地方因为重立法轻修法,存在“狗熊掰棒子”的现象。“掰一个扔一个”,扔了也就扔了。规范性文件似乎成了某些立法者“遗忘的角落”,很长时间都无人过问。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而言,规范性文件更容易呈现滞后状态。虽然说对规范性文件不能朝令夕改,但并不代表可以一直“带病”拖下去,甚至任其苟延残喘多年而“岿然不动”。所以,我们希望政府法制部门应结合实际,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形式,让“规范文件体检”实现常态化。“规范性文件体检”要成为常态,必须注重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前瞻性、预防性。比如,谁来启动“规范性文件体检”程序;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启动“规范性文件体检”程序,都需要作出明文规定。同时,还应强化制度落实的刚性措施,建立执行制度的责任追究机制,让“规范性文件体检”真正落到实处。唯此,“规范性文件体检”才能实现常态化、固定化和制度化。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各界士献策:武汉期待打造家具产业第五极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1/201006/t1207611.shtml

    “生产的明明是本地产品,厂家却纷纷将产地标注为香港、广东等地;汉产家具难进家门口的大卖场,上百亿市场旁落,汉产家具面临品牌断档之痛——自5月31日以来,本报连续推出系列深度调查报道,探析汉产家具为何不愿姓“汉”的深层原因,引发各界热议。
  昨日,20余位家具企业界管理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应邀参加楚天中南MBA沙龙之振兴家具产业研讨会,各方各抒己见,进行思想交锋,以期为汉产家具的壮大奉献更多的智慧。
  企业要学会响应政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汪海粟曾研究过中国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它们的共同点之一,即是善于继承,一是继承历史遗产,二是继承过去的技术,三是继承过去的人才。
  汪海粟认为,武汉拥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武汉家具企业有没有继承下来?武汉的物流业和市场发展空间,怎样继承?武汉家具企业东山再起,是基于对这些历史遗产的重新认识。
  汪海粟说,政府出台了诸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汉产家具企业有没有用心挖掘各方政策,有没有响应政府的政策?市场是无情的,那些利用政策能力不够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同时,政府不能一味服务大企业、服务外资企业,一个地方经济不在于由大变强,而在于由小变强。小企业更需要好环境,要让小企业有做强的机制,做强的动力。

  借武汉快速发展之势提升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高丹彦建议,一是行业协会穿针引线,作为专项任务与政府沟通。汉派服装其实也面临着“不景气,但生存着”的窘境,与家具行业类似。近日,武汉市服装行业协会已与政府有关部门约定日期,进行调研,推进下步行业发展,家具行业协会也可仿照,积极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其次是企业要抱团。江浙地区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就实行一个村、一个乡或一个镇,紧抓一个产品发展的策略。汉产家具通过企业抱团,同质重组,打破小富即安思想,学习江浙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另外,产品要工业化技术化,形成上下游配套。
  打造全国家具产业第五极
  叶青说,近30年来,先后有4次购买家具的经历。政府应将家具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对待、规划,将武汉打造为全国家具产业第五极。
  叶青建议,一是要尊重企业选择合适发展道路,允许小部分企业合法“贴牌”,当然也要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二是打开城门发展汉产家具,引进全国知名、行业内领先的家具企业,毕竟仅靠武汉本地家具厂商打造全国家具产业第五极还不现实。
  汉产家具应先树立品牌意识
  生产的明明是本地产品,却将产地标注为香港、广东等地。
  洪山区经信局副局长喻元国认为,这种假冒产地销售行为,系厂家受利益驱动,伪造出产地,是用低价冲击外地产业品牌,是不正常行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汉产家具不打汉产牌,这并不只是武汉特殊现象”,湖北省家居产业促进会秘书长顾祥利说,有多少广东家具在打香港品牌?四川家具在起步阶段也说自己是广东品牌。行业振兴之后,就没人愿意做这种事情了。说到底,还是武汉家具没有知名度。
  武汉市工商局巡视员孙友谊介绍,武汉市的家具企业有700多家之多,但在武汉欧亚达、居然之家等家具卖场,只能见到为数不多的1、2个汉产品牌;和平大世界家具厂扎堆在洪山区建设乡,其中注册商标的企业不足5成,足见这些企业本身对品牌的漠视。
  洪山区工商分局在对建设乡家具厂调查中,进行了登记注册的有44家,未注册的有1家。其中,注册个人独资企业的家具厂仅有2家,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有37家,有限责任公司有5家,甚至产值上千万的家具厂,也是个体户。这因为个体户执照办理最简单,且不到质监部门备案,受到的监管力度也最小,甚至还可以不报税,这些造成汉产小家具企业“游击性”强,今天违法、违规被罚,甚至吊销营业执照,明天就重新注册一个个体执照照样生产。
  孙友谊建议,对武汉家具创品牌、注册商标等方式、方法上,应给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好的平台,对汉产家具企业开展“一站式”服务,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争创驰名商标。同时对这种虚构产地、假冒他人标示的违规违规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的经营者将坚决予以打击和处罚。
  要梦想,更要创新
  营销渠道要整合

  成都南方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总经理高远文建议:要让广告、公关、互动、行动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段整合,让产品深入人心,让单个产品成长为本地知名品牌,整合销售渠道。
  产业联盟,共享资源
  洪山工商分局商标科科长刘荣认为,要将打造汉产家具品牌列入议事日程。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武汉市现在著名的洪山菜薹,其商标的注册,就得到了各部门大力支持。目前该品牌企业旗下有数家小公司。要小家具厂抱团聚集起来。
  人才培育要跟上
  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武汉应当成立家具设计中心,人才
培养基地。武汉在电力、桥梁等领域设计资源全国领先,高校资源丰富,应当设立家具设计中心,为汉产家具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确立长期竞争优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任剑新说,企业要关注未来的竞争对手。如果现在以四川、广东家具为目标追赶,说不定到时候赶上了,潜在的对手又超越过来,这需要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加强研发能力

  中国家具CBD营销总经理肖四平认为,目前,武汉正在承接沿海家具产业转移,可为武汉家具企业提供借鉴经验。如深圳家具协会旗下的家具研究院将在武汉建分院,主要做产品研发、渠道推广、品牌包装等。
  建立产业基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汪海粟认为,家具行业是一个充满希望、幻想的行业。武汉家具企业要有“小人物有大梦想,小企业有大效益”的观点。
  谢文桥认为,兴建大型产业园,政府在土地批租、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还可以设立一个“沿海家具产业园”,重点扶持和引进大批沿海大品牌家具企业以及相关配套入园。
  8家武汉家具企业联合发文倡议
  打造品牌壮大产业

  昨日,湖北联乐、超凡、爱蒂思、龙翔、家华、锦天、荣星、福祥台板等八家家具企业发出倡议:
  打造汉产家具品牌,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走品牌发展之路;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之路,以创新求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壮大汉产家具;响应国家号召走绿色、环保、低碳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强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市场为导向,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家具制造业,用信息化带动家具制造工业化,实现家具产业的提档升级等。
    首席经济记者张乐克 记者龙滢 查昭 能星星 刘茜 通讯员徐永峰 摄影:见习记者戈昊怡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两周年专家谈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mtjj/2010/201006/t20100608_521668.html

    两年前的6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两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收获颇丰。那么在专家眼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本报特开本专栏,阐述专家眼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两周年以来的经验和收获。

 

  创新,企业逐步成为主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新明

  国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在于从一个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有高度有远见的未雨绸缪,方能让中国的发展道路走得更为稳健。2009年,我国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政府依照《纲要》要求,大力培育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表明,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抵御危机。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国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企业正在逐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主体。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创新成果将主要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综合能力作为国家的核心能力,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显现。

  《纲要》颁布已经两年,其实施业已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也由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为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正处于关键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必须从多方面注重其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作用,从而更为有力地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强大的政策支持。

  运用,凸显战略实施质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在近两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低工资、低福利、低劳动保障的相对竞争优势,与污染环境、耗费原材料的GDP增长。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寻求新的发展方式。《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究其根本,源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政策目标之需要。从发展意愿的角度来看,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一个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是不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中国资源有限,人均淡水、耕地、石油、天然气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18%、13%和近50%。因此我国不能靠牺牲环境、耗费资源、提供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二是不能走技术依赖型发展道路。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以上。不管是考虑西方国家维护其技术优势、限制高技术转让的基本立场,还是考虑自身经济安全、文化主权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中国都只能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目标取向。

  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支撑,借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东风,不仅可以实现制度上的创新,而且可以带动技术创新,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正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正是化危为机,创造新发展机遇的科学决策。

  知识产权的运用,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质量与效益关系密切。具体包括三大目标:一是提高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率和关键领域发明专利的获取率。目前,我国企业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重视不够,应用水平不高。不少行业和企业存在着有技术无专利、有专利无应用的现象。而且,对于拥有专利的企业,也多是拥有一些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专利,对关键领域以及核心技术拥有量很少。为此,政府有必要在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层面有所作为。二是提高国际知名品牌的增长率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甚至超过90%。尽管中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仍低于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应当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争创更多知名的民族品牌甚至世界品牌,而不能盲目、片面地追求商标的数量。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版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现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分割,依然是西方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美国占据世界文化市场42.6%的份额,欧洲国家占到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而其他国家共享有不足5%的份额。就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所据有的19%的份额而言,日本占据10%,韩国拥有3.5%,而中国仅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这说明我国文化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悉,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10%。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潜力还远未发挥。为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一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发掘文化的资源价值,以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有赖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及其运用能力的提高,它决定了我国能否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创造大国”。

  保护,执法任重道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正确指引下,两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执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行的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在世界上是特有的。其实,这种流行的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确切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行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在许多国家,除了法院等司法机关负责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以外,作为专业行政执法机构的警察局和海关都担负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重任,应该说这也是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双轨制不同之处在于,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着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和法院等司法机关司法并存的双轨制。这里所说的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是指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关所实施的以行政机关为主体的直接行政执法,不包括公安部门和海关的专业行政执法。

  在《纲要》当中,明确将“行政执法体系”与“行政管理体制”加以区分,就是注意到专业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的区别;强调“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指明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发展方向,是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而不是强化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强调“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实质上肯定的是在世界上通行的知识产权专业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提出“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明确了在知识产权执法的双轨制中司法的主导地位。

  知识产权执法环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

  管理,人才培养乃战略高地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决定国家或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往往不在于专利之多,而在于专利之强,在于核心专利技术的具体掌握和有效运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高校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

  基于人才与知识经济的密切关系,为了抢占未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制高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领导,成立工作推动组,统筹规划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知识产权学科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当前应充分重视、大力发展在职知识产权人才应急培养,积极整合高等院校资源和发挥高等院校作用,优先制定与推进在职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在知识产权学科分类、招生类型等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

  《纲要》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措施中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勾画了蓝图,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环境。但是,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是教育体制问题。在我国,正式的学历教育要纳入到既有学科和专业体系,而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决定了它难以归类。业界长期流行一种说法,知识产权人才需要通法学、懂管理,有理工知识和外语能力,而这些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显然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都不可能完全容纳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多样性、复合的方式就成为必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恰恰是无法容纳多样性的。其次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定位问题。知识产权具有渗透性,遍及各行业和领域,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指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管理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人士,而不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如作家、发明家等)本身。许多管理者、技术人员甚至所有公民需要了解甚至运用知识产权,但并不等于都成为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被泛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无限扩大,而应当有它的主线,要么走法学中强化知识产权路线,要么走管理学中复合法学基础的路线。如何把握知识产权教育内在规律,对接社会需求,定位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亟待形成共识。

  此外,知识产权非学历教育也很火爆,各种知识产权研讨会、专业培训班在新世纪到来后逐渐增加。尤其是《纲要》实施后,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显然比过去密集和火爆。在这方面,许多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近两年举办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专题培训班等。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各类知识产权专业的申办和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即是明证。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短缺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缓解,我国知识产权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知识和能力将得到明显改善。(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实习记者 秦韵)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