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君教授谈珠海市对“规范性文件体检” http://news.163.com/10/0603/16/6893OGP3000146BC.html 日前,针对珠海市政府及市直行政机关47个部门自成立以来至2008年12月31日前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该市法制局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清理工作。记者从市法制局获悉,目前清理工作已经结束,最新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保留目录中,全市1282件规范性文件中785件被保留,497件被废止、修改或者转为非规范性文件,而正在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数据库也预计于本月底向市民开放。(据6月3日《珠江晚报》) 各界士献策:武汉期待打造家具产业第五极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1/201006/t1207611.shtml “生产的明明是本地产品,厂家却纷纷将产地标注为香港、广东等地;汉产家具难进家门口的大卖场,上百亿市场旁落,汉产家具面临品牌断档之痛——自5月31日以来,本报连续推出系列深度调查报道,探析汉产家具为何不愿姓“汉”的深层原因,引发各界热议。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两周年专家谈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mtjj/2010/201006/t20100608_521668.html 两年前的6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两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收获颇丰。那么在专家眼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本报特开本专栏,阐述专家眼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两周年以来的经验和收获。
创新,企业逐步成为主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新明 国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在于从一个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有高度有远见的未雨绸缪,方能让中国的发展道路走得更为稳健。2009年,我国经济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政府依照《纲要》要求,大力培育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表明,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抵御危机。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国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企业正在逐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主体。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创新成果将主要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综合能力作为国家的核心能力,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显现。 《纲要》颁布已经两年,其实施业已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也由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为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正处于关键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必须从多方面注重其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作用,从而更为有力地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强大的政策支持。 运用,凸显战略实施质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在近两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低工资、低福利、低劳动保障的相对竞争优势,与污染环境、耗费原材料的GDP增长。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视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寻求新的发展方式。《纲要》的颁布与实施,究其根本,源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政策目标之需要。从发展意愿的角度来看,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一个发展模式选择问题。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是不能走资源耗费型的发展道路。中国资源有限,人均淡水、耕地、石油、天然气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18%、13%和近50%。因此我国不能靠牺牲环境、耗费资源、提供廉价劳动力来参加国际分工与协作;二是不能走技术依赖型发展道路。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以上。不管是考虑西方国家维护其技术优势、限制高技术转让的基本立场,还是考虑自身经济安全、文化主权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中国都只能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这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政策目标取向。 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支撑,借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东风,不仅可以实现制度上的创新,而且可以带动技术创新,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正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正是化危为机,创造新发展机遇的科学决策。 知识产权的运用,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质量与效益关系密切。具体包括三大目标:一是提高专利技术的有效应用率和关键领域发明专利的获取率。目前,我国企业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重视不够,应用水平不高。不少行业和企业存在着有技术无专利、有专利无应用的现象。而且,对于拥有专利的企业,也多是拥有一些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专利,对关键领域以及核心技术拥有量很少。为此,政府有必要在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层面有所作为。二是提高国际知名品牌的增长率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名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甚至超过90%。尽管中国已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以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仍低于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应当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争创更多知名的民族品牌甚至世界品牌,而不能盲目、片面地追求商标的数量。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版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现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分割,依然是西方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美国占据世界文化市场42.6%的份额,欧洲国家占到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而其他国家共享有不足5%的份额。就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所据有的19%的份额而言,日本占据10%,韩国拥有3.5%,而中国仅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这说明我国文化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悉,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10%。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潜力还远未发挥。为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这一产业,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发掘文化的资源价值,以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有赖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及其运用能力的提高,它决定了我国能否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创造大国”。 保护,执法任重道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正确指引下,两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执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称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行的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在世界上是特有的。其实,这种流行的说法是不对的,至少是不确切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实行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在许多国家,除了法院等司法机关负责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以外,作为专业行政执法机构的警察局和海关都担负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重任,应该说这也是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双轨制不同之处在于,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着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和法院等司法机关司法并存的双轨制。这里所说的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是指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关所实施的以行政机关为主体的直接行政执法,不包括公安部门和海关的专业行政执法。 在《纲要》当中,明确将“行政执法体系”与“行政管理体制”加以区分,就是注意到专业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的区别;强调“深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指明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的发展方向,是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而不是强化行政管理机关直接执法;强调“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实质上肯定的是在世界上通行的知识产权专业行政执法与司法平行的双轨制;提出“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明确了在知识产权执法的双轨制中司法的主导地位。 知识产权执法环境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 管理,人才培养乃战略高地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 决定国家或者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根本往往不在于专利之多,而在于专利之强,在于核心专利技术的具体掌握和有效运作。而在这个问题上,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高校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集聚人才的战略高地,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 基于人才与知识经济的密切关系,为了抢占未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制高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领导,成立工作推动组,统筹规划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知识产权学科快速发展。另外,我国当前应充分重视、大力发展在职知识产权人才应急培养,积极整合高等院校资源和发挥高等院校作用,优先制定与推进在职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在知识产权学科分类、招生类型等方面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工作的同步发展,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 《纲要》在“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措施中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勾画了蓝图,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环境。但是,目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不少问题。首先是教育体制问题。在我国,正式的学历教育要纳入到既有学科和专业体系,而知识产权人才的复合性决定了它难以归类。业界长期流行一种说法,知识产权人才需要通法学、懂管理,有理工知识和外语能力,而这些都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显然任何层次的学历教育都不可能完全容纳这些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多样性、复合的方式就成为必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恰恰是无法容纳多样性的。其次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定位问题。知识产权具有渗透性,遍及各行业和领域,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特指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管理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专业人士,而不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如作家、发明家等)本身。许多管理者、技术人员甚至所有公民需要了解甚至运用知识产权,但并不等于都成为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能被泛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结构也不无限扩大,而应当有它的主线,要么走法学中强化知识产权路线,要么走管理学中复合法学基础的路线。如何把握知识产权教育内在规律,对接社会需求,定位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亟待形成共识。 此外,知识产权非学历教育也很火爆,各种知识产权研讨会、专业培训班在新世纪到来后逐渐增加。尤其是《纲要》实施后,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显然比过去密集和火爆。在这方面,许多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近两年举办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专题研讨会、专题培训班等。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最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国家之一,各类知识产权专业的申办和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即是明证。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规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背景下,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短缺的状况将得到一定缓解,我国知识产权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知识和能力将得到明显改善。(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实习记者 秦韵)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