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知识产权报:记吴汉东教授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发布时间:2010-05-24 字体: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    网址: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mtjj/2010/201005/t20100521_519395.htm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吴汉东

    “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须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先进性。中国正面临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创新的世界需要一个发展创新的中国,而一个发展创新的中国需要一个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走向复兴的重要使命,需要我们所有的知识产权同仁为此做出努力。”近日,在2010年知识产权“南湖论坛”国际研讨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在开幕式上的演讲话音甫落,台下热烈的掌声响成一片。

 

  平时,人们看到的吴汉东,是一位温文尔雅、朴实无华的学者;但是,一旦谈起学术研究,他就会智慧迸发、妙语连珠;而更多的时候,吴汉东以他的学术思想和著作为法学界及知识产权界所敬重。

 

  辛勤耕耘求创新

 

  追求方法创新、理论创新一直是吴汉东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学术理想。   

 

  “先天下之忧而忧”,是中国学者的优良传统。为了研究法律制度如何服务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如何与世界接轨的问题,早在20多年前,吴汉东就在知识产权法和民商法领域作了诸多开拓性的研究,在诸如知识产权基础理论、无形财产权理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国内学术前沿。在对无形财产权理论研究中,吴汉东提出,以知识产权名义统领下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是来自知识领域,亦非都是基于智力成果而产生,“知识”一词似乎是名不副实。从权利本源来看,主要发生于智力创造活动与工商经营活动;从权利对象来看,则由创造性知识及商业性标记、信誉所构成。吴汉东主张,在民法学研究中,建立一个大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无形财产权体系,以包容一切基于非物质形态,如知识经验形态、经营标记形态、商业资信形态等所产生的权利。他的理论创见,被后来的许多学者及学术著作引用。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吴汉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率先对著作权领域的重大难题——合理使用制度做出了系统、具体的深入研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学界首位对合理使用制度进行专题性研究的学者。他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法史学、法哲学、法经济学、比较法学、宪法学等研究方法,对合理使用制度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兼顾了实践性的应对策略探索。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一书,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吴汉东就审时度势地指出,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实施市场竞争的战略重点,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战略举措。由此,他成为当时最早提出知识产权战略的学者之一。新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新技术革命的产生以及新民事立法浪潮的出现,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他指出知识产权法应当不断修改完善,顺应历史潮流,逐渐步入国际化、现代化与法典化的战略发展道路。吴汉东认为,无论何时采取何种途径,法典化将是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必由之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几乎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目标。对此,吴汉东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反映出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加快”中所涉及的内容均与知识产权息息相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有赖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对于核心发明专利、国际知名品牌的拥有量决定了我国能否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成为一个创造大国。因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

 

  “虽非大器,但也晚成”

 

  渊博的学识与潇洒的性情,在吴汉东身上形成了独特的学者魅力。对于自己,吴汉东常常笑称是“虽非大器,但也晚成”。

 

  1968年,初中毕业的吴汉东即下乡成为插队知识青年,1970年招工进了鄂西小城,当过工人,办事员。但生性喜爱学习的吴汉东,一天也没有放弃过读书。

 

  有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象牙塔”向他招手。他凭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刻苦学习的积累,成为此时的首届法科大学生,先后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湖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学习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1991年秋,吴汉东以“不惑之龄,有惑之心”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吴汉东还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锡丘拉兹大学进行过访问研究,他戏称自己过去是“土插队”,现在又是“洋插队”。

 

  命运之神常眷顾有心之人。吴汉东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不渝地向着知识的殿堂攀登。艰苦的求学之路,铸就了吴汉东坚韧不拔的品格,这在他后来的为学和治校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为一位知名学者和校长后,吴汉东还是依然保持着他最初的信念和习惯,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对于知识,我认为只要有感悟力和观察力,举手投足之间俯拾即是,不管是读报、看书、谈话还是开会,到处都有学问。”由于校长工作繁忙,又要兼顾在国内外讲学,吴汉东只有利用周末、假期的休息机会看书、做研究。

 

  虽然平时2/3的时间都用在学校的管理上,但吴汉东始终不忘自己的学者本色和专业研究。做了十多年校长的吴汉东,依然笔耕不辍,形成了一大批水准极高的学术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大权威期刊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20余篇,独著、合著或主编的著作、教材10余部,他说:“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每年要写几篇文章,我要让时间变得有价值、有效益。”

 

  为伊消得人憔悴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咨询专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虽然身兼数职,“不忘学者本色”一直是吴汉东自勉的箴言。

 

  吴汉东强调,做学问要有“三求”:求真、求异、求新。求真,即要追求真理,只向真理低头;求异,即要有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求新,即要不满足现状,不要简单重复别人的研究。吴汉东自己正是按照这“三求”的标准,不断地在学术领域开拓创新,超越前人。

 

  1986年,吴汉东在高校率先开设了知识产权法律课程并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律教材《知识产权法概论》,填补了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一项空白。

 

  近年来,吴汉东积极将学术研究与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现代化、国际化与法典化三个角度高度概括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道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发展做出了极具预测性的理论前瞻。

 

  吴汉东用自己的努力迎接着中国知识产权事业春天的到来,为中国知识产权的研究和中国的法制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各界的广泛认同。除了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外,吴汉东经常被邀请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以及高校等单位做知识产权讲座。2006年5月,他应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在人才培养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关系是吴汉东做校长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人才培养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才教育,即本科阶段,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第二阶段是专才教育,即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第三阶段是高才教育,即博士研究生阶段,培养高水平的顶尖人才。”因此,对于法学类、经济类、管理类及其他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吴汉东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施的是“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培养模式。

 

  谈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未来,吴汉东充满了信心,他说:“我们要做国内一流、富有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对于法学,我们要兴办全国一流的法学教育,我们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要走在全国600多所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前列。”

 

  走进吴汉东的办公室,看不到校长的排场,只看到满桌的书籍和手稿,再没有一点空隙可以摆放其他的象征身份之物。同样,在吴汉东的心中,满满盛放着学问和工作,盛放着学校和学生,再没有一点空隙可以放置名利和虚荣。

 

  生活中的吴汉东,是一位和蔼可亲、思维充满活力的长者。即使在飞机上,他也不忘读书。“书籍”和“法学”就像两个亲密的伙伴陪伴着他,吴汉东把自己的事业、人生总结为两句话:“读书、教书、写书、不卖书,书伴人生;学法、讲法、传法、不犯法,法行天下。”(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