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哲 段甦
胡志坚校友,解放前在武汉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运动。并加入新民主义者青年联盟。1949年7月由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汉市委介绍进入中原大学57大队学习,后转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工厂管理系学习。1950年5月因革命工作需要,被选调到中南财经委员会经济建设处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工作生涯,在经历了多种不同行业的工作岗位的磨炼后,终于成为率领大型建筑企业在新区成功占领建筑工程市场的建工专家。
服从分配,改行文秘
他走上工作岗位后,尽管单位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很多个,但在“文革”以前,一直从事的是秘书文字工作。按他自己的说法,他不是学的这一行,也不专于此行,但是由于他善于学习和理解方针、政策,领会领导的意图,收集资料较为充分,起草的报告、总结等,很容易被通过,被称为笔杆子之一。单位许多重要文件都交给他来起草,包括他在中共茂名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期间,该市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也是他写的。
不惑之年,再次改行
文革开始,他被调任国家建委2101公司作经理,后又任四川省建九公司副经理,一次上级决定把四川维尼纶厂黄磏中转站工程交给九公司承担,该工程虽然不大,但项目繁多,有厂房,有水运码头,陆运铁路,还有耐高压,易燃易爆的大容积储存罐和不锈钢罐等,加工工期紧,条件差,任务艰巨。上级领导来公司开会,要求派一名公司领导前去蹲点,在座的人都不吭声,十分尴尬。这时胡志坚同志,凭着喜欢挑战,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精神,毛遂相荐,愿去黄磏蹲点(当时他并不是分管生产的副经理),并被重庆市委任命为黄磏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他在工作中与建设单位派来的党委副书记,搞好团结,和谐相处,互相支持,步调一致。在他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大胆的给予适当的物资鼓励,如工人加班,发加班工资,汽车多跑,就增加补贴,一下子效率增加一倍,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很快使工程走上了轨道,速度快,质量好,跟上了川维厂建设进度,受到上级表扬。
年过半百,再立新功
上级鉴于胡志坚同志在黄磏的良好表现和工作成绩,决定调任省建重庆指挥部长江大桥施工指挥部任副指挥长,驻现场具体指挥施工,重庆指挥部撤销后,调省建设厅任科技处处长,不久由于工作需要,再任办公室主任,重操旧行。1982年深圳经济建设开始,需要外地抽调有实力的建筑施工队伍前去支援。四川省建设厅决定组建四川华西企业公司进驻深圳开辟沿海建筑工程市场。时年56岁的胡志坚同志被选任华西公司第一任经理。
当时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开始,要从一个小镇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条件相当困难。胡志坚同志带着临时抽调一起的十几个人,组成公司机关,开赴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都将从头开始,他们刚去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店,吃饭在一施工单位食堂搭伙。但时间久了,旅店不高兴,因为对内地客人收费比香港来的客人要少收一半的钱,天天撵他们搬家,但又没有地方去,只好向中建二局公司借了一间活动房作为住宿兼办公室,四川华西企业公司就这样开张了。可刚刚起步,就遇到一场风波,因为创办经济特区,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开始并不被所有人认同和接受。加之香港回归谈判又遇到阻力,一时间传言四起,什么特区还办不办?办大还是办小,中央没有定等等。有些也并非空穴来风,甚至原定的项目有的也暂时搁置,更为恼火的是市政府原定分配给华西公司的工程“上海大厦”,开发商态度暧昧,很长时间不与他们接触,工作十分被动。时值盛夏季节,酷暑难熬,生活条件又差,他们没有自己的食堂和厕所,只有在外单位搭伙和方便。大家戏称:“我们住在四川,吃在唐山(中建二局一公司来自唐山),屙在江苏(在江苏一公司的厕所方便)”,虽是戏言,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
在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胡志坚同志没有退缩,他坚信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不会变,创办特区的决定不会半途而废,他思索着如何找到出路,打开局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尽快拿到工程。可当时市内工程项目瓜分已尽,“上海大厦”又没有很快上台的迹象。怎么办?他想到一句话,叫做“东方不亮西方亮。”蛇口工业区不是一处尚未开垦的土地吗?那里还没有大的施工队伍,在深圳市建委的支持下他们去了蛇口,果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蛇口工业区的领导热情的接待了他们,答应先给一个“太子宾馆”做,并可参加外资工程“碧涛苑”的投标。但主管工程建设的王经理要到深圳考察华西公司的力量后方能签订合同。由于胡志坚同志未雨绸缪,早已向省建设厅领导建议:“凡已决定进深圳的公司不管拿到工程与否,都要先把机械设备、脚手架料运去”。 不几天,当王经理在深圳黄贝岭华西公司临时基地上看见堆着大量的施工机具,当即决定签订施工合同。可以说这个做法,对拿到蛇口工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特区讲究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同内地不一样,合同签订,马上就得开工。后来在王经理的协调下,又中标碧涛苑工程。华西公司终于在蛇口打开了局面。
随着国家对创办经济特区的政策逐步明确和落实,深圳市的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外地的施工队伍蜂拥而至,竞争非常激烈。四川华西公司凭着自己的实力,又先一步进入深圳,有一定的基础和声誉。先后中标了四个高层建筑和两个市重点工程——体育馆、图书馆及高尔夫球场,多功能冷库等都是结构复杂、设备安装、装修、装饰要求很高的工程,华西公司一举成为当时深圳市承包工程最多的建筑公司。达到两个多亿工作量和十几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任务十分艰巨。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不仅保证了合同工期,而且质量优良。如深圳市第一个多功能冷库工程,比合同工期提前一个月竣工,完全达到设计功能要求;23层敦信大厦工程提前开工仅用13个月峻工,解决了港商由于拖延了建设时间,业主不满的难题;轻工大厦地下施工中,率先采用了搭防雨棚的技术措施,被深圳市建委总工程师发现后,立即召开现场会推广等等。他们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为四川建筑企业创出招牌,赢得了荣誉,多次受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扬,得到开发商的好评,一时间华西公司的名声大噪。胡志坚同志领导的四川华西公司,早期取得的这些成绩,为后来改名为“中国华西企业公司”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